明末之偉大舵手 第553章前無去路
曹隨並不是搞間諜戰和查案的好手,許顯純才是,只是許顯純還在長城之外,而且現在他是辦理林丹汗之事,這件事是他職業生涯的得意之作,足以名垂千古之事,他必須辦得完滿結局,在這件事沒有辦妥之前,他是絕對不會接手其它事的。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所以曹隨負責接手,東廠和錦衣衛之中,還是有不少能人的,曹隨坐鎮京師,負責督辦,米柱則是專心於軍務。
米柱經過兩年多的歷練,早己不是那個相親失敗而羞愧不安的人,他意志堅定,目光運大,而且自視甚高,既然接手了蒙古之事,他便決定全力出手,完美的解決,不留任何的後遺症。
如同解決貴州之事一樣,軍事外交齊下,完美的解決。
大明對待蒙古,基本上一直就是打打打,沒有更加高明的辦法,不管是前一百年追著打也好,近一百年挑撥內鬥也好,雖然在軍事上常常占上風,卻始終未能收服人心,在蒙古草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統治,終明之世蒙古一直為患邊疆。
而原版建奴建立的清朝,在以蛇吞象般取代大明後,兼具中原農耕文明與滿蒙藏草原遊牧漁獵文明的二元特點,自身深諳草原民族的生存之道,構建出了針對牧區的直接統治體系,正是盟旗制度這一制度創新最終牢牢控制了廣大蒙古地區。
太祖皇帝定鼎中原後,大明將元朝皇室追殺至塞北,北元雖然屢次遭到明軍的毀滅性打擊,但是始終殲而不滅、剿而不絕。大明同樣遇到了和歷史上那些中原王朝面對的同樣問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如星星之火,屢仆屢起,無法根治。
類似於漢滅匈奴,而鮮卑興;唐亡突厥,則回鶻起,大明在農耕區的統治是穩固有效的,但在面對逐水草居的遊牧民卻缺少可靠辦法,洪武八征、永樂五征,曾經打得北元勢力落花流水,東奔西逃,但是大明勞師遠征,卻所獲甚微。反倒是因韃靼(黃金家族的北元)遭到打擊,西蒙古(衛特拉)趁機坐大,土木堡一役差點讓明朝提前終結。
其後,大明調整了策略,不再單純依靠軍事部署主動出擊,採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力爭在牧區形成多中心的均勢體系。比如兀良哈在明初即歸順明朝,在瓦剌和韃靼保持均衡時,中間蒙漢民族也曾出現過數十年的和平共處。
然而,達延汗1506年統一漠南蒙古(韃靼)後,蒙古高原還是重新形成了統一的權力中心,至這些年,達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國傳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轄察哈爾部,又是整個漠南蒙古的總汗,大明對蒙古的經營常常有心無力,疲態盡顯。
明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嘗試過某種與內地不一樣的制度,比如針對南方少數民族設置的土司制度,也就是所謂羈縻制度,而衛所制度則主要是用來防禦北方的蒙古的。
但是後者明顯並不特別成功,並未收長治久安之功,大明前後大規模修建長城50餘次,工程在二百餘年幾乎一直在進行,役夫不計其數,大明沿長城諸險要地帶建立了九邊三衛,在大同、榆林、甘肅、寧夏、太原、遼東、貴府、薊州、固原設置九個邊疆重鎮,合稱九邊;在長城以北設大寧衛、東勝衛、開平衛,合稱三衛。
這樣,就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九鎮為支點,以衛所等為網絡,以長城為屏障和陣地的嚴密防線。
總體上,二百年來,蒙古叛服無定,與明朝攻防互敵。
原版里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的建奴,做到了歷代中原王朝都做不到之事,他們對於蒙古的經營就比較得心應手了。其中有三條辦法比較奏效。一是軍事征服,血腥鎮壓反抗者;二是政治束縛,實施盟旗制度;三是推行黃教,羈縻民族性格。特別是獨創的盟旗制度,相當於防風固沙工程,一個個的小格子,使沙丘漸漸停止了流動,沙子還是沙子,但是已經對人類構不成威脅了。
這讓曾經在草原上呼嘯來去以劫掠為生的戰士,不得不變成自食其力的牧人,從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草原帝國的威脅就此被輕鬆地解決了。
米柱認為滿清在蒙古的問題上有兩點是相當值得借鑑和學習的,一是盟旗制度,一是宗教制度。
盟旗制度就是,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任命札薩克形成的,選擇任命札薩克不但要考慮其內部權威性,更主要的是考慮對朝廷的忠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