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家人 第三十五章 食堂_頁2
更新:03-24 01:06 作者:有限無敵 分類:科幻小說
菜譜一出,孫晶馬上成了工人嘴中善心的東家娘娘,明代不是沒有僱工,但基本上東主只負責中午一頓飯,同時還只是紅薯稀粥配鹹菜,像孫晶這種不計成本的保證工人體力,這種東家不說海南島,就是整個中國也沒有出現過。
新食堂建立的好處立竿見影,工人的熱情大幅度提高,單位時間的生產效率也成倍提高。但新食堂也有一點壞處,就是太耗糧食了。
每名工人每天需要五斤大米、一條鹹魚、一兩豬肉,在加上食鹽若干,這種生活標準已經趕上府城外一些富農了。雖然可以提高工人生產熱情,但庫存糧食卻很快下降。
趙福祥前期買來得一百石精米很快吃光了,這時黑心資本家趙福祥回來了,他看到這麼吃也不是辦法,讓孫晶將精米都換成了糙米,同時在飯中加入了一半的紅薯。
雖然糧食問題解決了,但副食品卻沒法保證,孫晶的意思是自己生產,反正村里那些婦女閒著沒事情,&nbp;讓她們打魚醃製鹹魚不就行了。
趙福祥想了一下否決了這個主意,很簡單,孫晶的意思是搞以前那種企業終身制,也就是工人的生老病死企業都管了,雖然這種體制可以保證前期工人的積極性,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很快就會顯現出僵化來,後世國企改革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趙福祥不準備在明代重走老路,而是一開始就是完全的市場化。經過趙福祥的勸說孫晶也很難能可貴的同意了一次,畢竟後世的例子擺在那裡。
孫晶決定後開始在市場上收購鹹魚,因為採購量很大,很快就有商人上門提供,同時孫晶引進了後世的競標制度,保證鹹魚質量的同時還壓低了成本。
雖然孫晶的採購價格比市場上低了兩成,但因為量很大,那個包姓商人還是咬牙答應下來。
除了鹹魚,其他食品也走的這條路子,每種食品都有兩到三個供應商,如果發現食品有問題馬上更換供應商。
那幾個商人雖然心中暗罵孫晶真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地主婆,但為了賺取價值,只能點頭答應。雖然現在這些商人心中大罵趙家黑心,但這些商人知道白沙村未來的情況,這時候估計睡覺都會被笑醒。
雖然這種市場化採購增加了一些成本,但相對比卻省下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最起碼趙福祥不用為了上百人的吃飯問題每日出去採購了。
隨著食堂慢慢走上正規化,孫晶的時間越發的多了起來,孫晶借著食堂形成的良好口碑,開始無償的為村民看病。
明代窮人大部分疾病都是因為營養不良,孫晶有醫生的底子,在加上赤腳醫生手冊的加持,很快治好了幾個村民眼中的疑難雜症,就這樣孫晶又獲得了醫仙的頭銜。
與風風火火幹事業的兒子兒媳不同,奶奶馬桂蘭負責的是農業,作為市農科站高級農藝師的馬桂蘭,對農業這一行太了解了。就算在科技大發展的後世,農業也是一項投入高產出低靠天吃飯的活計。
馬桂蘭在穿越的第二天,就在距離海灘的二里處開闢了一畝農田,同時將帶來的土豆切塊後種了下去,經過十多天的精心照顧,這些高產的土豆已經開始出苗了。
土豆耐鹽鹼耐寒,海甸島這種沙土地十分適合種植土豆。土豆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塊在土溫5~8度的條件下即可萌芽生長,海南島這時的夜間溫度在零度以上,白天的溫度在10度左右,正適合土豆塊莖發芽生長。
為了伺候這些土豆祖宗,趙志寬專門給馬桂蘭撥了兩個資深農婦,讓她們幫助馬桂蘭來種地,畢竟馬桂蘭已經六十七歲,指導一下沒問題,但身體力行實在幹不了。
兩個三十多的健壯農婦,在馬桂蘭的指導下將土地深挖二十厘米,同時按照每畝五百公斤的比例施入底肥。接下來將切好的塊莖放入壟溝,按照行距70厘米、&nbp;株距20厘米的距離排列,租後蓋上覆土。
如果在後世,還要使用一些尿素或磷酸二氫鉀加快塊莖的發芽生長,但明代可沒有這些肥料,只能這樣了事。
最後一步就是澆水了,土豆雖然對土地沒什麼要求,但及其需要水分,特別是發芽與成長期,一畝土地從發芽到成熟需要澆灌15~20噸的水。好在海甸島這裡地處南渡江,雖然江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不適合飲用,但用來給土豆灌溉在適合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