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六十五章 文武進士
更新:03-25 19:27 作者:哼哈大王 分類:軍事小說
在崇禎元年恩科會試主考官的問題上,朱大明並沒有想太多,在他看來,徐光啟身上的西學背景要比別人更適合來挑選自己想要的人才。
朱大明要的是經世致用之學,而不是如今翰林院中只會寫文章談道德的文人士大夫。
事實也證明,過去主持科舉的都是正宗儒臣,其中不乏儒學宗師級的人物,但是挑選出來的進士們又有多少有用呢。
歷史上這一科,是周延儒在主持,但是周延儒這個人,朱大明並不打算重用,所以不可能讓他主持。
想到這裡,朱大明接著說道:「至於武舉的總裁官,就由孫愛卿來做,副總裁官由軍機大臣李愛卿和英國公張惟賢一起來做。務必為朕選出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武進士。」
孫承宗、李邦華聞言,立刻躬身行禮領旨謝恩。能夠成為科舉的總裁官,是這些人自打考進士當官開始就有過的夢想,只是很少有人能夠美夢成真罷了。
看徐光啟、孫承宗、李邦華都有些小小的興奮,朱大明接著說道:「主持科舉,不管是聽著光鮮,也意味著莫大的責任。諸位愛卿既然領旨,就要盡到責任。八股取士是朝廷的規矩,但是朕以為,這次恩科要注重選取經世致用之才,經義上的功夫當然要看,但策論的地位更要提升,若是策論不行,不能選取,若是經義上差點,而策論可以,那就不必糾結於經義。」
徐光啟聽了趕緊領旨,這也是他多少年的想法,自然沒有贊同的道理。
接著,朱大明又說道:「凡天下舉人,皆可赴京參加會試,若是因為家貧而不能赴京應試,天下各州府學官皆有義務接濟,一應差旅開銷,都有官府支應,不得使任何一個有志於報效朝廷的舉子,因家貧而錯失良機。往年會試,朝廷錄取多在三百位以內,本次既然稱為恩科,朕決意取夠五百之數,不使任何一個可用之才,流落朝廷體制之外。」
明朝末年,的確有不少文人從賊,投靠李自成或者張獻忠,為其設官職、安百姓,但是其中功名最高的也多是舉人,比如牛金星、李岩,很少有進士投賊,至少在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之前,很少有真正的進士投靠李自成。
因為一個人讀書讀到了進士,總體上就是大明朝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或者說是統治階級也不為過。這樣的投靠新朝又能得到什麼。何況讀書讀到了進士及第,儒家的忠孝節義基本上都是深入骨髓了,都會成為現行體制最自覺最堅定的維護者。
當然了,到了滿清入關,明朝大勢已去的時候,文人進士投降滿清,則又另當別論了。目前朱大明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把天下英才籠絡到朝廷這邊來,即便是一時半會用不上,也不能讓他們最後走向朝廷的對立面,幫助流賊去造自己的反。
比如牛金星這樣的人,本來是天啟七年的新科舉人,後來考進士沒考上,又沒有當上官,所以只好在老家寶豐開個私塾,教授學生,到崇禎十年的時候,因為得罪了一個地方小官,最後竟然被奪去了舉人的功名,還被充軍到盧氏,充軍三年,吃盡了苦頭。
到了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帶著農民軍躲進了豫陝交界地區的盧氏山中,被剝奪了舉人功名的牛金星很自然地就成了大明朝的反對者,盧氏的官軍都逃了,何況他這個充軍過來的罪犯,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投奔了農民軍,很快幫著李自成擺脫了流寇的做法,建立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大順政權。
如果牛金星考上了進士,他還會去投奔李自成嗎?或者哪怕是沒有被剝奪舉人功名,他對大明朝廷也不會失望到絕望的地步。
當然了,有人會說,這種原本考不上進士的人,你讓他考上近進士了,那不是對科舉制度的不尊重嗎?這話貌似有道理。但是每次科舉錄取二百多將近三百個進士,其中沒有什麼用的無能之輩至少占一半。
再說了,如果大明朝都滅亡了,朱大明要那些文章寫得花團錦簇的進士又有什麼用呢。或許多招二百人也不一定能把牛金星、李岩這樣的人招進來,但那不是朱大明考慮的問題了。
不管怎麼樣,多招二百人,朱大明至少多了二百個天然的盟友和追隨者,或許其中還有一些可用之才呢,比如說後世大名鼎鼎的宋應星,萬曆四十三年就高中舉人了,接下來的十多年間五次進京趕考,次次落榜,最後不得已以舉人的身份,做了江西一個縣的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