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七八四章 工業革命(一)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城市和人有時候是相似的。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並不會引發多少關注;而明人的悲歡離合,總會引發許多人的在意。
揚州、淮安,就是一直以來的明星城市。
這樣明星城市的衰落,給文人群體帶來的衝擊,是可想而知的。
隋唐時候繁華、兩宋時候繁華,甚至蒙元時候也不差,到大明依舊很好。但卻在大順的手裡毀了。
一千年的文華,毀於一旦。
一千年的風物,化為丘墟。
原本的歷史上,郁達夫曾經懷揣著一千五百年來的詩人讚歌和歷史夢幻,去往揚州,尋找他夢中的江南。
但到了之後,卻給林語堂寫信:我勸你不必游揚州,還是在上海夢裡,想像歐陽公的平山堂;王士禎的紅橋;《桃花扇》裡的史閣部;《紅樓夢》裡的林如海;以及鹽商的別墅、鄉宦的妖姬……不必游,在夢裡,倒來的好些。
如今於大順,更是如此。
如今不只是一兩座城市的興衰,更仿佛是一種象徵。
一種千年文脈、一種千年傳承的轉型與陣痛,以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的苦難。
還有,就是文人的夢碎。
資本南渡之後繁華起來的松江府,不是揚州的味道,而是一種新時代的充滿銅臭的味道。
缺了揚州的歌姬、缺了小秦淮河的風雅、也缺了鹽商的奢靡精緻。
從數據上看,效果其實很好。
大量的資本南逃過江,資本聚集之下的效應開始體現,更多的輕工業發展起來,哪怕是朝廷的賦稅、劉鈺的依託資本和田產收稅的改革,數據都是非常向好的。
甚至可以說,江南地區,迎來了對外貿易和資本活躍的黃金時代。
但味兒……不再是文人心中的江南味道。
雪片般的諷刺、彈劾、控訴,都沒有對劉鈺造成太多的影響。
因為皇權不在乎揚州的衰敗,只在乎中央的財政收入是否受到影響。尤其是在漕米不走運河之後,連漕米穩定的擔憂都不存在了,揚州已經成為了皇權心中的可拋棄的代價。
所以在惟新元年改革的時候,皇帝就給劉鈺撥派了軍隊,為的就是將來的鎮壓。
從大順廢運河漕米開始,到惟新五年江蘇的改革結束,以漕工、小商人、縴夫、力工、鹽工為主體的起義,大大小小爆發了四十餘次。
加在一起,大約三萬多人被屠殺。
不下二十萬人,被陸陸續續遷徙到東北、南洋等地,這還不包括在江蘇省內遷徙的人數。
這場涉及到鹽政、棉種改良、工商業發展、銀本位紙幣、棉紡織業、資本富集、人口遷徙的改革,改變的不只是一個江蘇,而是整體上改變了大順的經濟格局。
一場改革影響範圍如此之大,可謂是前所未有。
…………
惟新五年,臘月。
東北,關外,黃龍府。
後世這裡叫長春、公主嶺。
如今大順在這邊設府,沿用了黃龍府之名,自是為了彰顯自己直搗黃龍的武功。
凜冽的寒風自西北吹來,捲起千堆雪。
早已經結冰的東遼河上,蒸騰起一片氤氳。
那是人的哈氣、馬的汗,撲在了寒風中凝聚出的霧。
百十輛爬犁,借著光滑而平整的冰面,向前滑行。
打了釘掌的馬,踩在堅硬的東遼河河面上,發出嘎達嘎達的響聲。趕車的車夫蜷縮在爬犁上,頭頂上帶著的皮帽子已經結滿了白霜。
手攏在袖子裡,身上的棉襖保存著一點點熱氣,鞭子夾在咯吱窩下,馬兒聽話得很,並不需要鞭子抽打。
冰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馬蹄刺掌留下的痕跡,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輛爬犁從冰面上經過。
傍晚時候,商隊抵達了遼源州,三江口。
這裡,已經接近東西遼河的交匯地。站在東遼河放個二踢腳,西遼河上也聽的真真切切。
西遼河上游赤峰、通遼的羊毛;東遼河上游的黃豆三件套、高粱兩件套,在這裡交匯。
憑藉著遼河的水運優勢,以及冬季結冰後的免費高速公路優勢,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