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八二零章 鄉約村社(五)
更新:09-17 02:21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教育,對全民,全國,全天下的宏觀意義,自然和單獨家庭的看法不同。
況且教育也才剛開始沒幾年,很難看出來有什麼好處。反倒是每年的鄉學費用,讓鄉約村社的人都很不滿。
真本身,也算是鄉約村社現在所面臨困境的一個縮影。
本身這種試圖孤立於天下之外的男耕女織嘗試,就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江蘇改革基本完成後,這裡成為淮南鹽墾區的「最後一塊淨土」。
這個鄉社裡的儒生,最大順淮南墾區,「最後的士」。
外部環境的逼迫,迫使他們必須要做出選擇。
之前傳來的風聲,是要賣掉五萬畝土地,換取鄉社的啟動資金,跟上淮南的主流發展。
這需要多少錢,鄉民不知道,但鄉社的上層儒生是清楚的,因為他們知道淮南那些圈地區前期投資了多少錢。
現在,要麼趁著運河修通的機會,賣地拿到啟動資本,複製淮南圈地區的發展模式,但保留鄉社的土地所有制。
要麼,就只能被改革後的淮南地區,包裹其中,越發艱難。
圈地區發展起來的資本是哪來的,就像是那些人評價劉鈺的新經濟政策一樣,說是可以上絞刑的走私販子和海盜,搖身一變成為了人人羨慕的公司大股東;行走各地的私鹽販子,搖身一變前科全部消底,成為了鹽政改革反抗揚州鹽商鹽引壟斷的英雄。
只是如今都這樣了,那也就英雄不問出處、資本莫問來路了。
賣地籌錢做啟動資金,眾人不滿。
鄉學徵收教育經費,眾人不願。
加大糧食徵收,購買鐵輪織機,組建鄉社自己的紡織作坊,搭上伴隨著運河修通而到來的紡織業大發展的順風車,可再徵收糧食的話,就要達到將近七成稅了。
實在撐不住了。
可一旦錯過這個運河開通、紡織業沿河大發展的機遇期,那可能就沒下一次機會了。錯過這個機會,就只能給包買商打工,賺點勞力錢了。
放開鄉約村社自力更生的想法,讓資本入場,搞包買制,那顏李學派的嘗試就算徹底失敗了。
鄉社的掌控權,也就落在了包買商的手裡。包買商稍微壓一下,就會讓人苦不堪言的。
相對來說,在不願意賣地的前提下,如果放開眾議,鄉社百姓的想法,覺得還是有路可走的。
取消鄉學。
保持原本的鄉學教育基金,售賣之後,作為資本,購置鐵輪織機、購買棉紗。
孩子通通退學,回家幫著幹活,在土地里投入人力,保證可以鋪蓋更多的土地來去鹽改良。
最後達成每家一台織機,每家五十畝地的美好生活。
而這,又是鄉社的發起者所絕對不能接受的底線。
如果連教育都放棄了,那麼還折騰什麼?
實際上,這些搞鄉約嘗試的人,已經妥協很多了。
按照當初王源的設想,是要搞變種井田制的。
把一個長方形的土地,分成十二塊,每塊50畝。其中中間的兩塊為公田,其餘為私田。
鄉民集體種植公田,繳納國課。
然後每戶鄉民,再從私田裡徵收絹三尺、帛一兩、布六尺、棉半斤。再每年服一定數量的勞役。
按說這種設想,在天下之內,肯定是不行的。
但偏偏在淮南墾區,卻又是可行的。
因為這地方的土地,真的是平整且四方的,是從一片荒地開啟的。
然而,在開始之初,正如伴隨著大順改革,顏李學派自己也逐漸放棄了「復征本色」的稅收想法,這種變種的井田制也取消了,不再用公田設置。
而且,每年的十一國稅交上去後,剩下的如教育、水利、改良土地等經費,也絕不是靠每家布六尺、棉半斤、三日勞役就能解決的。
根本不夠。
已經妥協了許多了,鄉學教育,幾乎就是顏李學派最後的底線了。無底線的妥協下去,最終什麼都剩不下。
本身,淮南墾荒、發展實業,就是個需要相當多資本投入的大事。
劉鈺早就勸過他們,這麼搞不行,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