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二九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為鑑
更新:09-17 02:17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心中存著一絲這樣的擔心,也是因為他親眼見到了朝廷精心挑選出的強壯士兵,這給他帶來的壓迫實在是大。
只是,這種擔心似乎又是毫無意義的。
他只是知道大順有能力對東南亞做出威脅,威脅公司的統治,但是具體會不會做,那就不是他能知道的了。
而以他對公司制度的了解,公司也不會多派士兵來這裡。
一方面,這是地方和中央的博弈。
十七人委員會已經對走私、帶私貨、受賄成風的巴達維亞相當不滿,這時候再要求增兵、增加費用支出,十七人委員會反倒會覺得他這個總督是要藉此機會擴大巴達維亞的勢力。
再說,整個東南亞兵力嚴重不足,可能會誘使大順的南下進攻。
但是,如果增加了兵力,導致大順看到兵力增加後,認為難度太大而不進攻了呢?
就像是一個醫生,看出來一個人會因為吃魚得病。只要不吃魚就不會得病。這個人聽話了,不吃魚,於是身體健康。
那麼,到底是因為不吃魚所以沒有病了?
還是因為本身就沒有病而是醫生胡說呢?
增兵是要花錢的,股份制公司的制度,決定了這個增兵的想法是不可能在董事會通過的,尤其是大順並沒有流露出南下的想法時,會認為這是沒必要的支出。
這一點,瓦爾克尼爾再清楚不過了。
歐洲有一個簡短的笑話:法國人的謙遜、德國人的變通、英國人的同盟、荷蘭人的慷慨……
其餘不論,單就「慷慨」這一點,可謂是鞭辟入裡。
原本歷史上,第四次英荷戰爭開打,荷蘭明知道英國會劫船,為了省錢也為了防止被劫船,只掛了普魯士國旗,卻不肯花錢雇幾名普魯士船長,因為普魯士船長「坐地起價」,要求分紅而不只是拿薪水。
結果三艘滿載茶葉和瓷器的掛著普魯士旗的荷蘭船被英國人俘獲,船上的貨,足夠僱傭百八十個普魯士船長。
而瓦爾克尼爾知道的已經發生的許多事,也是如此。
一百二十年前,平山常陳事件,西葡合併、傳教士經馬尼拉、澳門潛入日本中途被荷蘭抓獲,這麼好的一舉幹掉葡萄牙對日貿易的機會,松浦隆信幾乎已經明示荷蘭人長崎奉行長谷川藤正收西班牙錢了。
但荷蘭人仍舊捨不得給長谷川藤正一點賄賂,因為他們當時的貿易點在平戶,不在長崎,覺得給錢賄賂不合算,沒有長久回報。最終長谷川藤正收了西葡兩國的錢,出面略加手段,準備把審判地從平戶挪到江戶,以隔絕英荷兩國的影響。要不是關鍵時刻有人跳反舉報作證,差一點就功虧一簣。
再比如天啟年間在福建行賄,非要逼著受賄的官員寫欠條。這倒也能理解,方便報賬,畢竟是公款,但問題是求官員辦事,事沒辦成,居然拿著欠條去討債要錢!自此之後,閩粵海邊官員的潛規則就是不收荷蘭人的錢,事也別想辦,卡不死你,老子走南闖北當了這麼多年官,就沒聽說過收錢辦事辦不成還往回要的,這個潛規則一直持續到大順這邊允許荷蘭上岸貿易。
商人的眼界總是短一些,或者這也是股份制公司的弊端,必須要盈利,付出必須要有回報、能省錢就要省錢,否則對股東沒法交代。
靠著貿易先走一步的荷蘭,雖有過海上馬車夫的黃金世紀,可也僅限於此了,終究缺乏大的戰略眼光,行賄都摳摳索索的人是沒大出息的要麼做個正直的人不行賄,要麼行賄的時候別老琢磨著辦不成事還把錢要回來。
現在不是行賄的問題,而是十七人委員會是否會為了「治不病之病」,往巴達維亞增兵、增軍艦,就因為大順可能會打東南亞、但也只是可能而已?
不一樣,但本質都是花錢、辦事。問題是行賄去辦事,辦不成還能去要債;可增兵之後,並無事發生,這錢從哪要回來?找提意見的瓦爾克尼爾要嗎?
而且這個建議本身,也是出力不討好。
增兵,導致大順不出兵,那麼他這個總督也就當到頭了。股東們會斥責他「花費了股東們的金錢去加強巴達維亞的地方力量、而對整個公司的盈利毫無價值」。
這已經不是那個一百多年前銳氣進取、雖然有點摳門、但卻披荊斬棘無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