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第34章 刑部街
更新:01-09 04:14 作者:富春山居 分類:玄幻小說
曹思誠、李夔龍兩人對於皇帝的命令表現各異,曹思誠雖然還帶著左都御史的頭銜,但是經歷了天啟朝黨爭和新帝登基之後的明爭暗鬥,激烈的政治鬥爭已經讓他對仕途失去了興趣。筆神閣 bishenge.com
事實上,他過去兩年內也數次請辭,但是崇禎出於穩定朝局的念頭,一直駁回了他的請辭。而曹思誠在都察院內也是百事不管,任由下面的閹黨和清流官員自行其事,只是做一個廟裡的泥菩薩而已。
在崇禎親征之前,曹思誠再次向皇帝請辭,希望能夠返回家中養老。這一次崇禎倒是答應了他,不過要求他堅持到自己回京之後再說。
朱由檢剛剛登基之時之所以不願意撤換曹思誠,乃是因為左都御史這個位置乃是言官清流的領袖,與其換上一個和他不是一條心的官員,倒不如讓一個無心仕途的官員占著這個位置更適合一些。
崇禎的心思果然大見成效,因為曹思誠的不作為,都察院這兩年始終是一盤散沙,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牽制崇禎和內閣的行事。
到了崇禎二年末,六科給事中因為被打散分入六部監事,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各自被六部的利益所捆綁。
而都察院的御史們,也有一部分被調入了刑部成為了新設立的檢察院的骨幹。大明後期可以左右朝政的科道清流勢力,此刻已經是大不如前。
李夔龍等完全聽命於崇禎的御史們,也在都察院內重建了一個勢力團體。而一直被某些人寄予厚望,想要用來接替曹思誠成為左都御史的曹於汴,也因為皇帝的拖延,而失去了最好的復起時機。
雖然現在都察院內還有一個以孫居相、魏光緒為首的山西人小團體,但是這個團體的影響力,卻沒有形成什麼氣候。
曹思誠現在的去位,已經不能影響到都察院的大局,那麼朱由檢也就終於同意了他的請辭。
而已經確定了自己將要離職回鄉的曹思誠,自然不會對於皇帝的命令有多少牴觸,他只是將之當做了一件和自己不相干的事。
而至於李夔龍,同樣知道曹思誠退出仕途消息的他,自然知道自己接任左都御史的機會會很大,因此對於皇帝的命令不僅沒有感到為難,反而覺得有了一個表現自己忠誠的機會。
對於崇禎來說,倒是第一次意識到了什麼叫做信心的力量,如果是此前他分派這樣的任務下去,即便是緊緊抱著他大腿才能堅持下去的李夔龍,也需要他解釋上許久。
但是今日直到他分派任務完畢,都察院的兩名首領官也沒有提出什麼異議,似乎認為他所提出的任務必然能夠完成下去一般。
曹思誠、李夔龍的乖巧,倒是讓崇禎節約了不少口舌。兩人領命離去之後,一邊的王承恩頓時向著他請示道:「陛下,崔呈秀等今日面見陛下的官員已經在偏殿等候良久,現在朝會既然已經中斷,是不是就直接打發他們回去?」
朱由檢想了想,還是搖頭說道:「還是見一見吧,就在後殿見上一面…」
離開了皇城之後,刑部郎中倪元璐便想要向老師袁可立討個主意,他們要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局面。
今日這場朝會,無疑讓支撐東林黨人最後的那點精神氣也消磨殆盡了。
事實上,所謂的東林黨人,原本只是一個圈子不大的江南院的師生聯誼會而已。隨著出身院的江南籍官員在朝中掌權,為了能夠攀附上這些當權者,便有不少官員依靠師生、同窗、同年、鄉黨等關係,同這些當權者扯上了關係,這才逐漸形成了東林黨人這個政治集團。
然而,東林黨人雖然自詡為大明的道德標杆,但他們對於治國的政治理念,其實並沒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概念。因此當他們真正執掌了朝政大權之後,因為無法推出一個符合黨內眾人意願的治國理念,便只好將打擊一切非東林黨人的勢力,作為凝聚東林黨內的政治理念。
這種黨同伐異的做法,終於使得朝堂上一切非東林黨人的政治力量聯合了起來,對東林黨人進行了反擊,這也就是被東林黨人稱之為閹黨的政治集團。
是以,凝聚東林黨人的政治紐帶,不是崇高的道德風範,而是黨同伐異的政治鬥爭。
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失敗於所謂的閹黨,從而受到政治打壓和報復。在那個時候,東林黨人還對自己這個團體抱有希望,一是在於東林諸位君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