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第666章 光學電報
更新:01-09 04:41 作者:富春山居 分類:玄幻小說
第33步兵師的參謀會議結束之後,實習參謀陳萬新便接過了上司簽發的文,然後從大榆樹堡師部借了一匹馬趕往了義州。筆神閣 bishenge.com
大榆樹堡到義州約30餘里,騎馬大約3-4個小時。正值秋末時節,陽光也很明媚,道路兩邊收割完成的田地帶來了良好的視野,使得遠處的風景都顯露了出來。比起春季的繁花似錦,其實遼東的秋季同樣也是色彩繽紛的。
特別是本地原生態的樹林,因為各種樹木自然生長的關係,在這個季節中呈現出了綠、黃、金、紅等不同的色彩,遠遠看去猶如一幅自然生成的西式油畫,實在是令人賞心悅目。不過陳萬新並無暇顧及這些風景,只是一心向前趕著路。
當陳萬新抵達義州城時,天色還不算太晚。和過去相比,義州城顯然繁華了許多,特別是當鐵路延伸到義州之後,義州城和關內的聯繫也就更為緊密了。關內的日用通過運費低廉的列車大量的運到了義州,而義州附近的蒙古部落也因此能夠將自己的收穫在義州換成日常所需的物資,義州也就成為了關外另一個同蒙古部族貿易的終端市場。
義州城的經濟繁榮不僅給當地的駐軍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也吸引了不少商戶和公共服務部門的進駐。比如郵政所就已經提前進駐了這裡,陳萬新入城後只是想了片刻,便拉著坐騎拐去東四街的義州郵政所。
作為一個經常前來此地寄信的常客,陳萬新對這裡顯然熟悉的很,他把身後的坐騎交給郵政所外的門子後,便推門走了進去。門還沒有完全開啟,他已經忍不住大聲叫道:「老黃,你上次說的那個信號機能用了嗎?」
義州郵政所並不大,這裡原本就是一個舊商鋪改建出來的,前店後院的格局。前面用來接待寄信的平民或軍人,後院則是郵政所職員居住和存放郵件的庫房。
和義州城其他商鋪有所不同的是,郵政所的地面全部拼砌了福建產的瓷磚,牆上還鑲嵌了許多半身鏡子,屋頂還吊起了天花板,隱蓋掉了屋頂的梁架結構。由於擋住了屋頂的明瓦,因此大白天房間內也需要點起煤油燈。
但是因為地面上的瓷磚和牆上鏡子的反光,郵政所內部反而比採用自然光的商鋪更為亮堂。據說在京城某些綢緞莊子已經開始採用了這種商鋪裝修辦法,燈光下的綢緞比在陽光下更為華美,也更能打動那些小姐夫人的購買慾望,讓不少先行者大賺了一筆。
當然,這種新式裝修法的推廣,也導致了福建、廣東等地的建築陶瓷業的興起。這兩地的陶瓷業者開始專攻建築陶瓷和衛生潔具,不再同景德鎮爭奪餐具瓷器的製造,這也進一步造成了陶瓷業的產業分工。
研究陶瓷產業而出名的福建巡撫宋應星,也因此大受福建、廣東陶瓷業者的推崇。而京城玻璃業和化工產業的發展,也使得鏡子的造價急劇下跌,使得普通人家都能夠用得起十年前被視為奢侈的玻璃鏡子了。
至於天花吊頂使用的裝飾板材,則進一步促進了木材加工產業。木材加工產業的擴大,反過來又刺激了水力切割機和蒸汽機帶動的板材切割機的推廣使用。通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平民化產,大明的工業正一步一步的夯實著自己的基礎,積攢出了工業革命所需要的大量資本。
不過身處這場變革中的普通百姓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是感覺自己的生活是越來越方便了,而城市裡的錢也越來越好賺了。許多讀過或是參過軍的年輕人開始拒絕過和祖輩一模一樣的生活,想要到外面去看一看世界,從而換一種活法。
在崇禎十二年,大明的普通百姓終於有了想要睜開眼睛看一看世界的想法,這種離經叛道的思想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不過在今日的河北地區來說,這卻是一種漸漸興起的潮流。
而交通設施的改善,警察制度的建立,各地郵政所的開設,也使得年輕人外出不再是一種一去不回頭的人生冒險。當然這種人口上的流動和災民的流動不同,是一種有序而促進社會勞動力分配的有益流動,因此也獲得了官方的肯定和支持。
而社會的人口流動,不僅刺激了城市的發展,同樣也給交通運輸業和郵政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這個崇禎登基之後才成立的政府部門,僅僅花了十二年不到的時間,已經迅速成長為了一個龐大的機構。
不管是交通運輸業還是郵政業,現在都是油水豐厚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