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歌 第三十一章 虎視(五)
再怎麼焦急,終究道路不靖,不能不小心謹慎。。。待到縣主一行人風塵僕僕地趕到洛陽,已經是三日後了。途中,他們從逃亡的軍民口中得知,胡族兵馬已大舉進入河東。大河北岸自蒲坂以下近百里,都已出現胡人游騎搜羅船隻的身影,更有大批民夫在胡虜脅迫之下伐木製作舟楫,顯然他們是準備渡河攻打洛陽。
坐鎮洛陽朝中的官員以司徒王衍為尊,不過此老乃是自保其身、無論宗稷的人物,每臨大事從無舉措可言。因此縣主進入洛陽城後懶得去理會他,只令廣莫門的城門校尉帶著王德等十餘騎去王斌處探聽軍情,自己則直策馬穿越華林園,沿著東宮與宮城之間的夾道疾走,直奔位於銅駝街北的中書省。
曹孟德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魏文帝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當時秘書左丞劉放為中書監、右丞孫資為中書令,及明帝時,中書監、令二職「號為專任,制斷機密」,權重一時。大晉踐祚之後,繼續沿用中書省的架構,中書監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由於此職務地在樞近,多承寵任,是以人因其位,贈以「鳳凰池」的美稱。昔日荀勖自中書監任上遷為尚書令,同僚皆往道賀,荀勖卻說:「奪我鳳凰池,何賀之有!」由此可見中書之清貴已深入人心。
竟陵縣主急赴中書,正是因為中書執掌詔令,若要頒發勤王詔書召集天下兵馬與胡虜決戰,必得通過此處。
中書省原應設監、令各一人,中書侍郎四人,四名中書侍郎署事之後,再經過中書監、令分別審核署名,才能上奏皇帝,由皇帝最終決定。然而近年來,由於諸王紛爭,朝廷大權旁落,中樞職官多闕。中書令已缺員多年,自從前任中書監繆播因與皇帝聯繫緊密而被罷免之後,四名中書侍郎也懼禍去職。東海王另外任命廣武將軍、青州刺史王敦為中書監,但又因為中原羯賊阻隔道路,王敦一時不得上任。
這樣一來,如此重要的中書省,如今竟然是靠著三五名官卑職小的舍人、通事勉強維持著。反正皇帝在東海王監控之下,早已不發詔令;中書省門庭冷落,三五名舍人已足夠了。
縣主縱馬直入中書,不待通報,徑自闖入正堂。
那幾名舍人猛吃一驚,待要發怒時,見是縣主駕臨,頓時飛身離席,戰慄拜倒於地。
縣主也不囉嗦,揚鞭一指:「胡虜來勢兇猛,洛陽兵力不足。你等立即擬詔,召集冀、幽等地兵馬勤王!」
要向這些強有力的方鎮發出勤王號令,必須是皇帝詔書才可,哪怕東海王貴為丞相、都督兗、豫司冀幽并六州諸軍事,也不能越殂代皰。偏偏這詔書內容、指向又關係極大。東海王的勢力主要在中原河北六州,而在其它州郡尚有諸多對東海王不滿的地方勢力。至此中原戰局不利,東海王聲威大沮的時候,如果使得與東海王頗有芥蒂的雍州、涼州、荊州等地方鎮獲得上洛的機會,則分明是授人以柄,恐怕漢末董卓之禍將要重現了。因此,作為東海王全權代表的竟陵縣主必得全盤操辦此事,絕不容有心人藉此渾水摸魚。
要說縣主的名聲,在洛陽尤甚於東海王幕府。皆因幕府有東海王在,縣主終不得放手施為,而她幾次往來洛陽,卻常常以猛烈手段擯除朝中政敵,其果斷剛毅之處,令人既敬且畏也。就連皇帝的親信、前任中書監繆播也在縣主面前一敗塗地,莫說是眼前區區幾名舍人、通事,是以她發號施令,全無半點顧忌。
然而,幾名舍人聽了縣主吩咐,只露出明顯的驚愕之狀,卻並不起身依令而行。
「怎麼回事?爾等難道要抗命麼?」縣主臉色微沉,不經意地拉緊了馬韁。那匹大宛良駒暴躁地嘶鳴一聲,四蹄亂踏,將正廳前的磚石地面踩得噼啪大響。
磚石碎屑打在臉上生痛,舍人們卻不敢稍作避讓。他們彼此對視一眼,其中資歷較深的一人膝行向前,伏地叩首行禮:「啟稟縣主,您前日遣人來要勤王詔書,我們不是已經擬寫後奉入宮中,使陛下用印,並急遣八百里飛騎頒發了麼?如何……如何今日又要擬詔?」
「什麼?」縣主勃然大怒:「爾等都瘋了麼?前日我還在孟津渡口顛簸,何曾到得洛陽?更何曾遣人令你們擬詔?」
她柳眉倒豎,殺氣頓生:「竟然當著我的面胡言亂語,你們以為我傻了?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