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第178章太子使者
趙銘在舟山轉了一圈,回到金塘島,不久陳明遇就給他統計出了一份詳細清單。
趙銘在房間裡,仔細查閱了一遍,金塘島上消耗的大頭,還是軍餉這一塊。
兩萬戰兵,按著九級發餉,最低等級的下等輜兵七錢銀子每月,最高等級上等銳士一兩六錢銀子每月,在加上各級軍官的餉銀,一月耗餉銀三萬餘兩。
除此之外,島上三百餘名工匠,還有郎中、幕僚以及書吏,每月要耗銀二千餘兩。
這麼算來,每個月固定支出餉銀,大概三萬二千兩,一年需要耗銀三十八萬四千多兩。
在固定支出之外,還有其它需要一次性的消耗,士卒撫恤兩萬兩,軍功獎賞六萬兩,購買精鐵、火藥、皮革、布匹大概花去七萬餘兩,築造堡壘預算六萬兩,修築船台,購買木材大概要三萬兩。
另外,還有採購耕牛、農具、豬仔、雞、鴨,預算花費兩萬兩。
據陳明遇的統計,除去一次性消耗,加上目前為止發放的軍餉後,都指揮使司庫房內尚有白銀三十八萬兩左右。
如此,若只發軍餉的話,足夠一年之用。
目前看來,在兼併舟山後,趙銘確實富裕了。
黃斌卿在舟山經營多年,靠著走私積攢了幾十萬兩白銀,可以說幫了趙銘的大忙。
同銀錢充足相比,糧食則相對短缺。
兩萬名士卒,每人一天要吃半斤米,一個月下來就要耗費兩千多石糧食。
趙銘治下六十餘萬人,百姓比士卒要吃得少一些,算下來一個月最少也得吃掉四萬石糧食。
此前趙銘的八萬石糧食,已經吃掉一大半,現在加上舟山的存糧,都指揮使司的倉庫內,只有七萬石糧食,不夠六十萬人吃上兩月。
當然,舟山本地百姓手裡或許有一些存糧,但是島上整體缺糧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舟山群島和崇明沙洲,一年兩季稻子,大概能收糧二十萬石,而六十萬人一年消耗糧食,至少需要五十萬石,便還存在三十萬石的缺口需要解決。
而除了糧食外,軍隊和百姓還需要吃菜,雖有漁船捕魚,但缺口依舊很大。
為了解決這個缺口,趙銘眼下只有兩個辦法,一是疏散百姓去別的島嶼拓殖、屯墾,二是準備趁著夏收,去江浙搶糧。
岑港和烈港,是舟山群島上,兩個最主要的港口。
隨著陳明遇對舟山之民,進行整編,納入軍戶,疏散工作已經開始。
這時碼頭邊上,水手們正裝運糧食、工具上船,大批軍戶則等著點名上船。
為了減少疏散的壓力,遷走的軍戶並非有產的舟山本地居民,而是逃來舟山的義軍。
他們在舟山什麼也沒有,每天吃救濟,對於遷往他處,並不那麼排斥。
這些人大部分都將乘船南下,沿海進至溫州後,進行最後一次補給,便將冒險登陸台灣北部,並在那裡屯田拓殖。
另一小部分,則會乘船北上,於崇明補給後,前往兩淮之東和山東沿海的島嶼。
他們將分別駐守於淮江口的開山島,海州灣的竹島、鴨島、東西連島,山東沿海的靈山島、平山島、蘇門島等島嶼。
南北兩個方向,往南去台灣,是主要疏散方向,趙銘準備先悄悄運點人上去,等建立一個據點後,便持續往琉球輸送人口,設立一個衛。
以後趙銘水師襲擾沿海,獲得的人口,都會陸續送往台灣。
往北疏散的軍戶,主要的任務並非屯田,而是襲擾沿海收集情報。
這些島嶼大多很小,每個島嶼上,都不會派遣太多人,看島上情況而定,以百戶所和墩堡為主。
趙銘會給島上士卒,定期送來給養,並給島上配船,他們將會把島嶼經營成為一個個前進基地,修建倉庫,便於劫掠船隊獲得陸地消息,以及臨時停泊於此。
海港內,船隻穿梭,不時有軍戶被運出海港。
島上,趙銘則站在兩隊,特殊的士卒面前。
這兩隊兵,一隊是僱傭來的倭兵,一隊是俘獲的荷蘭人。
倭兵作戰勇猛,一根筋,不怕死,而且對僱主比較忠誠,趙銘手下有近百來海上討生活的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