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第450章聖旨到來
莫厘山會議後,趙銘的事情便多了起來。
一方面要處理蘇松常的軍政事務,另一剛面,又要處理黨務。
這讓他在掌握權力的同時,也被各種事情淹沒,急需要擴大班底,來幫忙處理事務。
此時,朝廷那邊的旨意還沒下來,蘇松常的軍政事務,短時間無法理順,趙銘便先投身於黨務建設。
在返回蘇州後,趙銘首先獻金三十萬兩,錢謙益等江南士紳和商賈,也紛紛獻金,共計得白銀六十萬兩,作為國社黨的經費。
趙銘作為華興公司最大的股東,長期以來,東海鎮的錢,就是他的錢。
最近趙銘決定結束這種狀態,將公庫與私庫分開,才知道自己有了很多錢。
因此他一下拿出三十萬兩,作為社黨經費,而不少江南士紳和商賈,也是積極投獻。
江南士紳在晚明時期,是出了名的貪財吝嗇,這次能這麼大方,一是要感謝傅上瑞的襯托,二則是趙銘振興蘇松的戰略。
明朝從太祖時期開始,就推行抑制商業的國策,到嘉靖年間百姓還再交實物稅,直到一條鞭法推行,才逐漸激活江南經濟,使得江南的工商業,在晚明時期迅速發展。
但是商業發展的同時,朝廷禁海,限制商業,重農抑商的態度卻並沒有改變,或者說朝廷沒有為江南工商業做什麼事情。
江南商業的發展,朝廷沒有參與,士紳商賈只能通過冒險走私賺取銀錢,而走私乃非法之舉,便只能官商勾結。
這便使得東南士紳和商賈,對於朝廷並沒多少感情,不寄希望於朝廷來維護他們利益,只求朝廷不來分他們的蛋糕,走向官商勾結,依靠東南官員來維護利益的道路。
而趙銘推行振興蘇松的戰略,推行上海開埠,鼓勵發展工商業,則是直接官府參與,花錢投入,東南士紳自然要支持趙銘和他的國社黨。
雖說趙銘的口號是「為國結社,結黨為公」,但是真實情況顯然不是這樣。
完全的大公無私,是不可能的,那樣太過理想主義,國社黨必然難以成功。
通常而言,正義的口號,都只是吸引一些年輕人,給天下人看的,而背地裡,可能並非那麼一回事兒,國社黨必定是需要代表某一些人的利益,獲得一個階層的支持,才可能發展壯大,並奪取政權。
現在社黨接受江南士紳和商賈的獻金,肯定就要為他們發聲,適當的維護他們的利益。
在社黨獲得一大筆銀錢之後,趙銘並沒有迅猛的去擴張國社黨,而是做了兩件事,一是花費銀錢,在太湖之畔,修建一所書院,用來傳播國社黨的思想,其次,以較低的價格從華興公司,購買了商務印書館,並委任陳子龍為本部宣傳司長。
趙銘的意思是,將商務印書館改組為國社報館,一方面原來翻譯西夷書籍的事情,照樣繼續做著,一方面,發行國社報,主要用來評論時事,介紹大航海和西夷殖民,宣傳國社黨的思想。
辦湖畔書院的事情,趙銘交給了錢謙益,東林黨以書院結社而起家,對此經驗豐富,等他先將架子搭起來後,趙銘再來進行改革,將湖畔書院變成一所,近代黨校。
國社報的事情,則全權交給陳友龍處理,近些年來,他寫了不少關於台灣和航海的文章,東南之地影響很大,對於這一方面也有了經驗。
此時,國社黨的社員,總計不到百人,辦完這兩件事,便也就無事可做了。
趙銘遂即又將精力,轉移到了軍政事務上來。
此時,經歷了上半年的廝殺後,明清雙方都已經力竭,天下總體太平。
不過,滿清與隆武的和談告吹,預示著不久的將來,明清之間,必然還有大戰,所以雙方都開始瘋狂擴軍備戰。
常州之戰,東海鎮擊退了清軍,不過損失也不小。
在秋收結束後,馬士鰲便開始挑選屯軍,編入神策軍,將戰兵恢復到八萬之數。
不過這次山東衛、遼東衛損失了十多萬百姓,數萬屯軍,而台島屯軍此前就挑選了一批加入神策軍,這次又挑選一萬五千餘人,台灣屯軍少了一大半,已經影響到了台灣的生產。
另外,台灣島上屯軍減少,也使得東海鎮在面對大員的荷蘭人,呂宋的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