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隋 第九百八十六章 底線
韋福嗣稍作沉吟,考慮到保全齊王就是保全自身利益,齊王無論如何不能敗在東征戰場上,所以不得不耐心解釋了一番。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十幾萬中土大軍殺過遼水,滅亡不了高句麗。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先帝東征高句麗開始,到現在中土事實上已經三次攻打高句麗了。第一次由漢王楊諒為統帥,高熲、王世積和周羅喉輔佐,三十萬大軍水陸並進,結果戰船傾覆於海上,死傷慘重,無功而返。第二次由聖主為統帥,宇文述、于仲文、來護兒等一大幫衛府統帥輔佐,號稱百萬大軍東征,水陸並進,結果薩水大敗,將近二十萬將士死傷殆盡,大敗而回。第三次還是由聖主為統帥,宇文述、楊義臣等輔佐,二十多萬大軍水陸並進,結果受阻於遼東城下,打了兩個多月死傷數萬將士,眼看就要攻克了,結果楊玄感在國內發動了東都兵變,遠征軍不得不撤,功虧一簣。
由此證明,此次聖主的第三次東征,也就是中土第四次攻打高句麗,如果只有十幾萬軍隊,再加上前所未有的惡劣的國內外大環境的掣肘,根本就不可能滅亡高句麗,哪怕高句麗已經傷痕累累,奄奄一息,但它全民皆兵,還有源源不斷的將士,還有堅忍不屈的意志,而更重要的是,它還有靺鞨族這個遠東協友,還有新羅和百濟這兩個小兄弟。唇亡齒寒,高句麗滅亡了,遠東霸主灰飛煙滅了,遠東諸族是否還有未來?還有希望?面對中土這等龐然大物的入侵,遠東諸族固然無還手之力,但在高句麗拼死抵抗之際,兔死狐悲,這些蠻夷小族或許就會暗中出手相助,行險一搏。
「中樞之所以遲遲不能做出第三次東征之決策,原因雖然非常複雜,但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軍隊數量嚴重不足,如果從各地鷹揚府抽調,關隴、山東和江左等地的鎮戍力量必然會進一步削弱,必然會影響到地方戡亂,一旦國內叛亂掀起大潮,國內形勢急驟惡化,南北大運河因此斷絕,後果就嚴重了,到那時不要說東征無法繼續,西疆和北疆的鎮戍安全亦會受到影響,甚至南北大戰我們都有可能輸掉。」韋福嗣嘆道,「聖主和中樞之所以向安東妥協,李平原之所以東山再起,白髮賊的陰謀詭計之所以得逞,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安東有十萬大軍,而這十萬大軍不但可以影響乃至決定第三次東征的成敗,也直接關乎到了南北大戰的勝負。」
齊王驚訝了,「安東有十萬大軍?你當真相信安東有十萬大軍?」
「當然。」韋福嗣毫不猶豫地說道,「某的確不相信白髮賊,但某不能不相信裴世矩。」
齊王啞口無言,稍遲,他疑惑不解地問道,「安東哪來的十萬大軍?」
「之前安東的確沒有十萬大軍。」李善衡看了他一眼,無奈嘆道,「只是當飛狐叛軍出關之後,安東就有十萬大軍了。」
齊王再次失語。他明白李善衡的意思,本來他有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以戡亂剿賊之名,把飛狐叛軍收為己有,甚至李風雲出塞之際,就已經把這個機會拱手相送了,其後飛狐那邊也翹首以待,但若想抓住這個機會,他就要付出與聖主公開對抗乃至決裂之代價,而他不想激怒聖主,更不想與聖主正面對抗以致父子反目、血脈相殘。
但他並不後悔,每個人都有底線,他的底線就是不能背叛父皇。之前楊玄感兵變的時候他雖然也有些蠢蠢欲動,但最終還是成功扼殺了心中的「惡魔」,而對於李風雲所獻的北上發展大計,他也始終抱著戒備和懷疑,畢竟漢王楊諒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或許漢王楊諒本身並不想爭奪皇統,不想與哥哥手足相殘,無奈身邊的陰謀家太多,陷阱詭計不計其數,最後身不由己走上了不歸路。
現在回頭看看,齊王覺得自己的選擇很正確,底線就是不能逾越,必須忠誠於中土,忠誠於聖主,而自己因此得到了豐厚回報,父皇「獎賞」自己一個內史令,成為中樞最核心成員之一,由此可見父皇即便還沒有原諒自己在政治理念上與其背道而馳,但最起碼已經開始認可自己才能和承認自己的成績,這是個好的開始,接下來只要自己不辜負父皇的期待,未來還是大有可為。
齊王端正了心態,平靜說道,「在孤看來,安東這十萬大軍,終究還是聖主的囊中之物。」
韋福嗣面無表情,眼裡卻掠過一絲鄙夷。
李善衡接著嘆了口氣,「白髮賊以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