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隋 第六百一十四章 恨入骨髓

更新:09-01 14:25 作者:猛子 分類:軍事小說

    八月初二,楊玄感全軍覆沒於潼關之下,兵變風暴肆虐兩個?後終於平息下來。

    越王楊侗、東都留守樊子蓋、西京留守衛文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聯名向聖主報捷:楊玄感已死,兵變已平,東都局勢正在迅速恢復之中,請聖主速回京師。

    同日,在涿郡臨朔宮,聖主接到了西京奏報。代王楊侑稟奏,隴西局勢日益危急,雖然右屯衛將軍柳武建和右御衛將軍李仁政火速支援,迅速逆轉了隴西邊軍的頹勢,但受制於兵力不足和物資匱乏,只能勉強維持現狀,無力展開反攻。同一時期,西域局勢也急轉直下,河西軍團同樣受制於兵力不足和物資匱乏,既無法抵擋吐谷渾人的反攻,亦無法阻止西突厥人對西域諸國的兼併和蠶食,節節敗退。總結起來一句話,西征所拓展的疆土,基本失陷;經略西域的果實,喪失殆盡。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西北局勢風雨飄零之際,河西會寧的突厥人又叫嚷著重返故土,如果不是隴西和河西兩大軍團以武力強行震懾,這些突厥人恐怕早已踏上歸途了。

    三年前西突厥內亂,處羅可汗眾叛親離,走投無路,於是在中土的「威逼利誘」下東投中土,而追隨處羅可汗的突厥人便被安置在了河西會寧。當時中土承諾,只待時機合適就幫助處羅可汗東山再起。******的啟民可汗就是在中土的幫助東山再起的,有這個先例存在,處羅可汗和他的追隨者們就相信了中土的承諾。

    一轉眼就是三年,中土不但沒有兌現承諾,反而變相「囚禁」了處羅可汗,並且與處羅可汗的敵人射匱可汗結盟了。中土背信棄義,激怒了這些突厥人,他們理所當然要離開中土。然而,中土已絕無可能讓他們離開了。

    目前中土內憂外患一起爆發,這種惡劣局面下,中土不要說經略西土勞師遠征了,就連維持西北安全都困難重重,所以此刻處羅可汗的這張「牌」尤其重要,中土無論如何也不會讓會寧的突厥人離開。如果他們離開,剩下處羅可汗孤家寡人一個,勢單力薄,中土拿他威脅誰?


    吐谷渾人復國必然會嚴重刺激到西土諸虜,激起西土諸虜對中土的野心,接下來中土如果不能迅速擊敗吐谷渾人,那便證明中土實力不濟,未來西北邊疆必定戰事頻繁,其中對中土威脅最大的就是西突厥人。為此,中土必須牢牢抓住處羅可汗這張「牌」,以幫助處羅可汗重回西土東山再起來要挾西突厥人。同樣是因為啟民可汗這個例子的存在,西突厥的射匱可汗必然妥協,畢竟以中土的實力足以幫助處羅可汗殺回西土,如此西突厥人必然重蹈衰落之覆轍,再次分裂,再次自相殘殺,最終白白便宜了中土。

    西北的噩耗一個接一個,聖主異常憤怒,但憤怒之後亦是一籌莫展,無可奈何。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好局面在短短時間內完全顛覆?

    國力不足?肯定不是國力不足,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西征大獲全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發動了上百萬人規模的浩大東征,可見國力足以支撐中土實施積極防禦之國策。

    策略錯誤?先帝時期國力不足,要休養生息,只能消極防禦,如今國力發展了,當然要積極防禦,主動出擊,遏制和削弱外虜,為中土贏得一個更安全更寬鬆的飛速發展的中外大環境,否則中土總是受制於外虜的威脅,在倍受掣肘的情況下步履蹣跚,無法專注於發展,長此以往當然不利於自身的強大。

    所以西征是對的,傾盡國力東征高句麗也是對的,只要一戰而定,接下來東都就能騰出手來,在確保北疆穩定的同時,加大對西北的支持力度,如此吐谷渾人即便反攻也無法形成威脅,西突厥人即便重新殺進西域也只能與中土分庭抗禮,西北局勢也就不至於急轉直下一潰千里。

    然而,第一次東征以慘敗而告終,積極防禦的國策在實施過程中遭遇重挫,中土飛速發展的夢想遭到了沉重打擊。

    難道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相比西征,東征期間軍事指揮上?一個最大變化就是軍權更為集中,聖主和中樞不但牢牢掌控了軍事決策權,還從前線統帥們的手上「搶」下了大部分的戰場指揮權,前線統帥們為此不得不事事請示最高統帥部,結果貽誤戰機。

    但是,聖主和中樞並不承認自己「搶」了統帥們的戰場指揮權,因為水師是單獨行動,水師統帥



第六百一十四章 恨入骨髓  
相關:  北風嘶朔馬    帶着農場混異界  武道大帝  生生不滅  劫天運  
下面更火
搜"戰隋"
360搜"戰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