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野心家 第二百章 必然之路(下)
更新:09-13 13:51 作者:最後一個名 分類:玄幻小說
只是這條對貴族而言正確的路,實際上也已經把齊國帶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
秦國不可能採取齊國這樣的以大貴族為基礎的變法,也不可能採取這種本應該在唐代才會大規模出現的莊園主經濟。
本質是因為秦國距離泗上太遠,而唯一有能力吸收大量糧食和原材料的工商業最發達地區在泗上,距離齊國太近,秦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沒法搞出來齊國這樣的變法。
齊國的主要收入還是農業收入,工商立國的策略早在齊桓公去世後諸公子之爭後便已經不復存在。
更關鍵的是齊國的貨幣崩了。
齊國嘗試著鑄過刀幣,以銅本身的價值作為貨幣,可是沒多久就出現了很極端的情況。
農業技術的飛速發展、泗上工商業產生了更多的貨物、距離泗上這個技術傳播地最近的齊國的錢幣出問題了。
銅伴隨著鑄炮等軍事活動價格節節升高,齊國的銅本來就少,今日銅可能是這個價、明日便可能是那個價,如此一來,手裡即便有銅幣的人也不願意把銅幣花掉,而是寧可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銅幣很難流通,今天花出去買了一斤糧食,明天說不定能買兩斤,那我為什麼不直接拿東西去換,而把銅幣留著將來再買東西呢?
貴族們不肯私自鑄錢,覺得不如用銅和墨家直接交易;國君更不可能傻到把日日攀高的銅都變成錢。
沒錢的日子不是不能過,那得是用石頭、青銅農具、畝產三十斤的年代。
現在,沒錢是不行的。
齊國沒有錢幣,泗上卻有特殊的紙幣。
雖然防偽技術很一般,但泗上作為造紙最早出現的地方,靠著簡單的特殊油墨、從朝鮮運來的樺樹皮內層的薄皮內襯、原始的凹凸版印技術等二十年的技術積累,還不是齊國能夠仿製的。
久而久之,齊國和泗上先在「經濟」上完成了統一,齊國實質上已經在以泗上為中心的統一市場的範圍之內。
那些貴族生產糧食棉花礦石的目的,就是為了賣到城邑中、賣到泗上換取泗上的貨物。
原本最原始的那種分封制下的經濟其實已經被摧毀了。
原始分封制下的經濟活動,不怎麼需要錢。
村社封地之內,農夫給封建主勞作,最多也就是一些城邑附近的農夫繳納一下實物稅,沒有大規模的交易。
可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
齊國的這種畸形的莊園主經濟和宋國泗上周邊的情況還不同。
泗上周邊,那是最開始那裡的宋國貴族也看明白了,這年月什麼都是假的,錢才是真的,泗上一天不倒,他們也沒有必要擁有軍事力量。
況於他們距離泗上更近,更清楚墨家關於農奴束縛奴婢奴隸的政策。
加之泗上就在旁邊,強制的人身禁錮措施只會導致大規模的逃亡。
所以宋國靠近泗上地方的貴族採取的做法是:侵占土地、兼併土地、改良技術、購買新器械,將用不掉的人口趕走,愛去哪去哪。
自己用最少的人工依靠技術的進步經營自己的土地,多餘的人趕去泗上是做僱工也好、入共耕社也罷,和他們再無關係。
以最少的人工、最少的成本、最少的工資、獲取最多的利潤。
齊國這邊則是保留了農夫少量的籍田,新作物出現後,三五畝籍田總不至於餓死,剩下的則繼續保持藉田的勞役地租,使得農夫被困在土地上,為貴族拼命勞作。
泗水周邊逃亡到泗上,可能只需要一日就能跑到;而在齊國想要逃亡泗上,那就不那麼容易了。
更為嚴苛的禁止逃亡的律法、連坐法的實施,都使得逃亡的成本太高,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不至於餓死,總還可以堅持下去。
於是牛羊、毛、糧食、酒類等可以生產出來許多,通過海運的途經源源不斷地運抵泗上。
齊國出口的主要貨物排在前三的,是糧食、烈酒、棉花。
齊國進口的主要貨物排在前三的,是鐵器、棉布、陶瓷璆琳。
管子學派的官山海政策的基礎,是國內封閉以及齊國在春秋末期工商業最發達的物質基礎。
手工業發達遠勝於別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