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六百九十三節 制度(2)
更新:09-03 09:28 作者:要離刺荊軻 分類:軍事小說
「至於生源……」劉徹停頓了一下下,看著群臣。
在本心上來說,劉徹當然希望,這太學跟武苑的學生,都是來自社會各個階級。
一切唯才是舉,如同考舉一樣,有本事,有能耐,你就可以過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
考舉,士大夫勛貴列侯能容忍劉徹這樣玩,是因為,知識,被他們壟斷著,話語權、解釋權,在他們手上。
寒門弟子,泥腿子,再怎麼蹦躂,也蹦躂不出他們的手掌心。
歷次考舉也證明了這一點。
幾乎七成以上的考舉過關士子,來自列侯士大夫勛貴階級或者他們的弟子門人食客姻親。
而,最終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的,迄今為止,幾乎全部是列侯勛貴士大夫。
寒門弟子,幾乎全部在基層打轉。
想要殺出重圍,這些寒門弟子,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於士大夫貴族階級的努力。
如此一來,勝負自分。
即使日後,有來自底層的人殺出來。
這樣的人,也會很快被士大夫貴族階級所同化、拉攏、收買,成為新的士大夫貴族。
然而,若是在太學中,劉徹也這麼玩。
那麼,士大夫跟貴族們,肯定會跳起來玩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這種事情急不得……」劉徹心裡想著:「歷史上科舉興起於隋朝,但到宋朝,才從貴族玩物,成為全民運動……」
「但,朕得想個辦法,開個口子,能讓一二寒門弟子進入太學。哪怕是一個人,也可以!」劉徹心裡琢磨著。
哪怕只是一個來自寒門的學生,也是象徵意義。
也能為以後擴大生源,做準備和預謀。
眼珠子一轉,劉徹笑了起來。因為。他想到一個名詞力田。
力田者,顧名思義,指的是那些在地方上的種田能手。
自戰國開始,由於中國的統治階級,從春秋時期的奴隸主跟國人,變成了地主階級跟武人。
於是,列國開始鼓勵和獎賞那些種田種的好的人。
到了漢室。力田這個名詞開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重視。
農民兼地痞無賴出身。還是個亭長的漢太祖劉邦,深知國家強不強,關鍵在糧食,糧食打的多不多,關鍵看農民的種田技術跟水平以及勤勞度。
所以,劉邦登基後,就屢次在詔書中提到力田。
並且開始提拔和任用那些種田能手,出任地方官員。
劉邦的想法很樸素你種田種的好。那麼,請你將你的種田技術跟經驗。向廣大父老鄉親傳授吧,帶著大家一起多打糧食,致富奔小康。
這個想法當然很好。
就跟****太宗的先富帶動後富一樣。
只是,結局基本都差不多……
很多力田,最終都成為了當地的地主,甚至是躋身成為了如今的士大夫。
至於鄉親們嘛……
咳咳………
當然,也不能說劉邦的政策完全沒起到作用啦。
有不少力田被忽悠了,果然走上了帶領鄉親們多打糧食的道路。
就是剩下的力田,多多少少也起到了傳播先進技術的作用,更鼓勵了百姓跟農稷官的士氣。
所以,劉邦以後,歷代漢家天子,都提倡郡國舉薦力田,給予力田們更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
到太宗時,力田的地位,就已經拔高到了跟廉吏、三老以及孝子齊平的地步。
從此以後,終兩漢之世,力田的地位,基本沒有變化,始終存在在統治者的認為的社會中堅地位。
而在如今,因為沒有舉孝廉秀才制度,力田的本質,依然還是那些種田能手。
既然是種田能手,那麼,一定就是親自下田勞作的人。
這樣的人,必然是來自社會底層的。
這樣想著,劉徹清了清喉嚨道:「太學生源,朕以為當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地方郡國,郡級以上學苑,每歲當貢不少於十位品行純良,有操守,明於禮樂的賢才……」
當年,劉徹在河東就跟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