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內發舊器
更新:01-21 06:37 作者:瘋神狂想 分類:都市小說
比如,氣泡十分細小,均勻分布,這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彷製品。
因為古代多用木頭,和煤炭燒窯,溫度控制不如現在電窯穩定。
所以氣泡不可能十分細小,分布均勻。
再比如,氣泡邊緣清晰,旗袍內部乾淨清透,那也有可能是彷品。
因為古陶瓷在歲月的侵蝕下,氣泡透明度會下降。
由於氣泡內部是空的,素以釉當中的活潑的元素,會在氣泡中堆積。
所以古陶瓷的氣泡,往往會有後生物質。
當然,這些在彷制哥窯的過程當中,也僅可以作為參考的一個方面而已。
任何一家出名的古代窯口,能夠流傳到現在,都是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單純彷制任何一個方面的特徵,都是不可取的。
比如傳世哥窯瓷器的特徵,除了眾所周知的,還有一些小細節。
一般傳世哥窯瓷器的胎色較深,胎質堅緻,釉色有灰青,粉青米黃等。
釉層凝厚如堆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的冰裂紋狀紋片。
在古代燒官窯的時候,它裡面就有種開片。
但是它並沒有像我們今天看到哥窯的開片那樣深,它只是一種開片。
很多博物館裡的官窯瓷器,完全就和哥窯一樣,所以也有博物館會直接評定為哥窯。
所謂官哥難分難辨,道理也就在這個地方了。
而要彷哥窯,那麼就要看看前人的歷史經驗。
比如在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陶成事宜紀略》中,就記錄了御窯廠燒造的彷古和創新瓷器共7種。
其中「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俱彷內發舊器色澤」。
彷品釉色分米色,粉青,均彷自「內發舊器」即當時宮廷收藏的哥窯。
這與今見傳世哥窯的釉色,分類大致相符。
從明代到清代,到現代仍然在彷。
而且哥窯,喜歡它的人很多。
彷制出來以後,一直是在市場上面作為一種好的營銷手段。
比較出名的就是康熙年,康熙年不光是官窯彷,民窯也彷,而且民窯彷的是大量產品。
書上寫的開片以後的線的顏色,是經過後人染制的。
這可能指的是清代以後的作品,因為它尤其是清代彷品。
比如它那邊瓷土,已經沒有鐵元素。
或者是添加鐵元素很少,很少。
那麼它出不來像宋代這樣金絲鐵線的效果,那就是靠後人去染制。
在哥窯「金絲鐵線」的產生之後,後世不斷模彷生產,但是始終無法完全地將其彷制。
最初哥窯生產的瓷器,釉面光亮,有層酥光,底足呈鐵鏽紅。
經過氧化,鐵線顏色發黑閃藍,帶有對外擴散。
但金絲和鐵線兩紋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明清時主要是景鎮彷制哥窯,其產出的瓷器胎體顏色呈白色。
釉面有一層自然空氣氧化的寶光學術界稱潤光,與明清單色釉瓷釉面寶光相似。
金絲與鐵線交織在同一張網紋線上面,鐵線的顏色也顯得發黑。
這與傳世哥窯瓷器上面的鐵線顏色發黑閃藍,有明顯的不同。
有的器物口沿及底足施醬色釉,模彷傳世哥窯紫口鐵足的特徵。
也有器物口沿及底足不施醬色釉顏色,但器物底部露胎處有自然空氣氧化的包漿(陳舊感)。
現代彷哥窯瓷,彷制的造型、釉面的開片、作舊的方法是五花八門,千姿百態。
但與傳世哥窯真品瓷,及明清彷哥窯瓷相比,都有很大區別。
而現代彷哥窯瓷器,其特徵就比較明顯了。
首先釉面有一層賊光,學術界稱火光。
如果作舊,就留有人工作舊的痕跡,釉面的光不自然。
沒有傳世哥窯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沒有明清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