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人之先也祖龍
更新:01-21 06:35 作者:瘋神狂想 分類:都市小說
玉豬龍是考古界命名的,僅僅是看起來有點像龍。筆神閣 bishenge.com
至於在當時叫什麼,現在並沒有人知道。
還有人把這種文物叫玉豬熊,這說明跟傳說中的龍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考古出土的和古典記載的龍,最接近我們現代龍的是戰國時期的龍形玉佩。
龍形玉佩的龍,不管是從身體構造還是體型來看,都跟我們印象中的龍很接近。
如下面展台上的戰國龍鳳佩,這些玉佩上的龍紋,才是真正的中華龍。
這些是玉佩,是扁的,只是一種透凋。
當然,只是從特定的角度看像龍,如果從另外的角度看,那就是一條線。
在戰國之前還出土過一些龍的形象的文物,以玉凋為主。
但是看起來和我們印象中的龍,相差都比較大。
這也能說明,藝術作品中的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變化。
而我們印象中的龍,是從比較近的古典記載中得到的。
所以越到後面,龍的形象和我們想像中的形象越接近。
到了現代,因為凋刻技術的發展,龍的形象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細膩。
但是從這個領域的發展中,看不出龍的身份的變化。
只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龍自古就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形象越來越完善。
如果再來看另一個領域,那就是文字對龍的記載。
下面的句子,是從山海經當中摘錄出來的。
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
其神皆龍身而人面。
其子曰鼓,其狀人面而龍身。
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
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
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
在山海經當中,從來沒有直接寫到過一條龍的形象。
像上面這些句子,都是用龍來做比方的。
龍首就是說腦袋長得像的龍,龍身就是說身子長得像龍。
我們知道,寫文章的時候為了說清楚問題,往往用人們比較常見的事物來打比方。
比如說告訴你牛頭梗長得像孫紅雷,那麼你就有一定印象。
如果告訴你像趙三娃,你就沒有任何印象,因為你不知道趙三娃是誰。
這說明龍在當時,是比較常見的動物。
甚至寫到了龍骨,山海經之中也沒有描述龍骨是什麼樣子的。
說明他心裡斷定,讀山海經的人是知道龍骨的樣子的。
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龍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動物,所以不用花刀骨(筆墨)去描述它們的長相。
山海經時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獸骨上的,叫骨刻文。
在山海經時代,龍既然是一種常見的動物,那麼到底是家畜還是野獸呢?
山海經也給我們透露出來了,下面是摘抄的幾句。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冰夷人面,乘兩龍。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耳兩青蛇,乘兩龍。
無一例外,都是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就像老子的青牛,關雲長的赤兔。
而且都是乘兩龍,沒有一個人是坐著一條龍出行的。
但是山海經並沒有說這些龍是飛行還是爬行,我們一般理解為在空中飛來飛去。
這說明在山海經時代,龍這種常見的家畜,主要作用是坐騎。
它們不能像九尾狐那樣在荒山野嶺自由生長,偶爾找個人來吃一下。
也不能像巴蛇那樣,餓了吃一頭大象,吃一次管三年。
它們的作用等同於牛馬,他們的地位是非常低賤的。
而在山海經之後,包括尚書,論語等對華夏起到重大影響的書,都沒有提到一個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