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趙括,人在長平 第四百零五章 三年積蓄再叩關,三軍匯聚咸陽城_頁2
更新:02-26 07:57 作者:山中料石 分類:科幻小說
大,但好歹保存下了性命;
但凡稍有不從者,輕則梟首,重則滅族!
至此,就連作為秦國發展的既得利益者和中上層也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可以說整個秦國已經在軍備競賽中被作弄得民不聊生、官不聊生。
而秦王得罪所有人才好容易聚集起來的秦軍,卻在函谷關和巴蜀道中如同草芥一般地被消耗掉。
越是缺兵少糧,越是壓榨國內秦民,越是壓榨,越是得不到擁戴,而民心、軍心因軍功制度的破壞而漸漸遠去,又進一步降低了前線的戰力,戰力下降之後,秦王只能徵發更多的兵卒,而兵員的集中,直接就導致國內的勞動力不足,勞動力的不足,該修的水利無人修、該澆三趟水的地只夠澆灌兩趟的,也就間接導致糧食的減產,而糧食的減產又進一步壓迫著秦人的荷包。
於是,一個最難受的惡性循環便開啟了!
作為如今朝中唯一能打的老將,司馬錯將軍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可是,急歸急,要辦法確實沒有。函谷關和巴蜀道,幾乎每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每日損兵都在百人上下,不徵兵難道放任趙軍叩關嗎?而要維持著這樣一隻大軍,日常的糧秣更是少不了,若是連吃都吃不飽,且不說有沒有氣力對抗趙軍,甚至在趙軍之前,這群廝殺漢子就先營嘯了。
徵兵也好、征糧也罷,如今的秦國早已不是那個糧滿倉、械滿庫的富得流油的秦國了,徵發錢糧,無異於從眾多秦人的口袋中拿出錢糧來。
除非趙軍退兵,令秦國休養生息,否則這就是赤裸裸的陽謀,一個無解的死結!
趙國會退兵給秦國喘息之機嗎?
顯然並不會,趁你病要你命才是趙括的風格!也正因為敏銳地捕捉到秦國正在不斷地透支未來的潛力,趙括也才將總攻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後延期。
經過三年的準備,趙國無論從軍事、政治都已經準備就緒,民心、士氣也達到一個頂峰;
反觀秦國之內,三年的盤剝不僅導致境內民不聊生、白骨露於野,甚至連在函谷關作戰的士卒也保證不了足衣足食。而在秦國的朝堂之上,無數的重臣官吏都已經向趙國暗通款曲。秦王如今所能憑藉和相信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兩朝元老的司馬錯,另一個便是一直跟隨在自己身邊的宦者令。可以說,如今的秦國,除了少數的一些老秦人和他們的王上站在一起,絕大多數的秦人都盼望著趙軍的到來。
時至今日,趙括認為秦國這枚果子已然熟透,隨即向全軍發出「席捲大西南,解放全華夏」的號召!
隨即全軍動員,十萬大軍從河西以及楚地出發,分做兩路,浩浩蕩蕩分別向著函谷關和巴蜀地增援而去,而在義渠,訓練了三年之久的歸義胡騎終於踏上征途。
此戰,趙括準備出動總計約二十萬大軍,不是不能調集更多的兵力,實在是沒有太多的必要,畢竟這就二十萬大軍已經是秦國所擁兵力的三倍之多。
這邊趙軍調動頻繁,那邊秦國也很快獲得了消息,秦王倒是頗為坦然——該來的送算是要來了!
隨即秦國也很快動作了起來,秦王將主力還是集中在函谷關上,由司馬錯同齡人,在巴蜀道上,則令自己的宦者令為監軍,牢牢地控制住軍隊的指揮權。
公元前246年秋,趙秦間的最後一戰率先在函谷關打響。
對陣的雙方分別是秦上將軍司馬錯所率秦軍五萬人馬,與趙國將軍王檣所率趙軍一十二萬人馬。
沒錯,李牧並沒有直接指揮函谷關的戰鬥,當然也沒有指揮巴蜀道的戰役,而是作為攻秦的總指揮坐鎮後方。巴蜀道方面則由樂間為帥。很明顯趙括這是要培養軍隊的梯隊了。
函谷關上的戰鬥在第一日便進入了白熱化。
關上秦軍顯然習慣與趙軍的一打即撤的襲擾戰術,對於趙軍突然加大的進攻力度有些許的不適應,面對著拋石車與箭塔雲梯的聯合立體式進攻,只幾個回合下來,秦軍便已經大呼受不了了。秦軍戰力削弱之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