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 第258章:引領時代風潮的吳國
更新:09-21 03:39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其他小說
「除卻我與楚,吳、齊今歲之戰,用兵之眾,冠於列國。」魏駒說道。
這個並沒有說錯。
晉國和楚國打過好幾場雙方用兵規模在十萬以上的戰役,其他國家的用兵規模達不到那種程度。
現在,十萬吳軍北上,齊國也動員了十萬部隊,以參戰人數來說確實規模浩大,並且極具有時代意義。
什麼意義?只說明除了晉國和楚國之外,其他國家的戰事規模也開始變得越大,極可能讓剩下的國家開始效仿,後面爆發的戰爭會在用兵規模上越來越多。
魏駒有這樣的認知,說明他窺探到了未來。
智瑤說道:「不知吳軍、齊軍是否徵召黎庶?」
那個「士不教,不得征」在晉國身上被貫徹,南方的列國則是不講究這一套。
曾經極為鼎盛的楚國,屢次出征也不一定全是經過訓練的士兵,好些是從周邊蠻族拉的壯丁。
民風跟楚國差不多卻是比楚國更不講道理的吳國,他們好幾次面臨失去國祚的危險,早早就拉普通黎庶上戰場了。
吳國跟越國的交鋒,雙方根本沒有顧忌黎庶生死,打的就是一種總體戰。
所以,楚國、吳國和越國跟中原列國早早就不一樣,沒有戰爭讓普通黎庶走開的習俗。
隨著晉國與楚國一再爭霸,楚國某種程度上被中原列國所同化,漸漸不再拉普通黎庶上戰場,後面更是不再拉蠻族的壯丁。這是楚國君臣發現兵源素質越差會輸得越慘,洞悉了軍隊要重質量,不要去追求數量。
可以看到的是,楚國跟晉國交手的次數越多,後面越來越不看重軍隊數量,漸漸追求軍隊質量,乃至於搞出了「左右廣」這種精銳部隊。
魏駒嘴角勾了一下,有點嘲弄地說道:「齊國內亂不止,何來十萬『士』、『徒』、『羨』。再則言,齊靈公始,齊國便有徵召技擊之人舊俗。」
為什麼會是嘲弄呢?主要是齊靈公幹了一次大事,某次向民間徵集勇士參戰,集結起十二萬人跟晉軍正面交鋒,然後被晉軍用一個軍團的兵力摁在地上摩擦。用這樣的事實證明所謂技擊勇士組成的烏合之眾出戰晉軍,壓根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齊國卻是沒有因為齊靈公鬧出的笑話而放棄尋求強軍道路,長久以來一直在探索新的方向,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暫時沒有能夠將由「技擊之士」編練的士兵成功訓練成為一支精銳部隊。
智瑤認同魏駒的判斷,十萬齊軍必定不是全部受過訓練的士兵,以齊國現下的國力能有三四萬正規軍就算頂天了。
這一點能從國書只帶六萬齊軍在身邊就能看得出來,一切只因為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依託城防進行防禦還行,拉到曠野打野戰純粹是一種送人頭。
因為吳軍和齊軍還沒有正式大戰的關係,智瑤和魏駒只能是交流吳軍和齊軍的各種排兵布陣。
「吳軍戰線極長,西至克博,東抵博山;齊軍不得不處處布防。」智瑤沒有拿出山川輿圖,只是嘴上說說。
相關的山川輿圖智氏有,屬於智瑤十五年之前就在命人繪製的成果。
智瑤不將山川輿圖拿出來,肯定是不想魏氏知曉智氏正在幹什麼。
再則說了,地圖什麼的歷來屬於戰略物品,哪能輕易示人呢?
魏駒還是過來之後才知道「克博」等一些地名,沒有親自前往查看,並不知道當地地形和環境。
「長几里?」魏駒問道。
智瑤並不知道精確的長度,想了想說道:「約有兩百里。」
這個數據大體靠譜,更為精確的數字是八十公里。
智瑤又說道:「『艾』邑之東有平原,吳齊之決戰,必定在此。」
這個「艾」是魯國的一座城邑,現下叔孫州仇就是帶著魯國的殘軍敗將駐紮在那邊。
魏駒對智瑤判斷出吳軍和齊軍的決戰地點並沒有什麼詫異,一來是智瑤的軍事能力擺在那邊,再來就是吳軍和齊軍想要決戰需要足夠開闊的地形。
「何處為交鋒之始?」魏駒問道。
智瑤想都沒想,說道:「以吳人秉性,必驅使魯軍,叔孫州仇何時抵『艾陵』,便在何時交戰。」
魏駒怔怔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