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 第22章:為加速文明進程加速而努力
更新:09-21 03:38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其他小說
邯鄲趙的「邯鄲」被經營了上百年,只是礙於周禮的制約,城牆其實也就六七米高,城牆厚度應該也就四米左右,算不得一座什麼堅城。
在周禮有效的時代,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
上面的幾里的「里」是一里約四百米,一般是一種四邊周長,也就是「圍」的計數方式。
邯鄲趙不是公、侯,其實連子、男都不是,也就是一種「大夫」的爵位,說白了就是臣下之臣。
他們要感謝自己有一位曾經擔任晉國「卿」的祖先,一切只因為晉國的「卿」位比諸侯,築城的占地面積能搞模糊化。
那麼,「邯鄲」的四邊周長是多少里?其實是一種不規則的四周邊長的五里長度。
趙氏的一個軍抵達「邯鄲」城下,到了立刻展開試探性的進攻,打自然是沒有打下,隨後就開始製作各種攻城器械。
目前雖然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年代,發明出來的攻城器械種類卻依舊很少。
像是什麼投石車、床弩肯定沒有,衝車、雲梯也只是初始版,濠器具因為城池壓根不存在護城河也就沒人想到,用來擋箭和投石的轒讟(fén wēn)車則是已經有了。
攻城的趙氏大軍至少要花費半個月才能製造出足夠的攻城器械,期間除了一再破罵讓守軍出城交戰之外,一旦守軍固守不出只能幹瞪眼了。
這一次邯鄲趙將所有兵力龜縮回城內,不像正常守城會在城外部署軍隊,擺明了就是放棄了反攻的希望,採取完全死守的策略。
又或者說,邯鄲趙將反攻的希望放在了范氏和中行氏等友軍身上,才沒有在「邯鄲」城外部署軍隊。
他們的這種做法很危險,一旦范氏和中行氏不來,只能被困在城內等死了。
人在「黃父」的智瑤一邊關注戰爭動向,另一邊覺得不能幹閒著。
目前「黃父」算是智瑤的基地之一,好些作坊就是被放在這邊,一年沒再過來,之前忙碌也就算了,得空肯定要進行巡視。
在智瑤一眾「發明」之中,製作紙張的套路被摸索成功,有了製造的技藝便開始進行擴產,一年過去的現在每個月能出產現代a4紙大小的上萬張。
這麼點產量,現代隨隨便便一個小作坊就能超過,然而現下可是在公元前497年呀!
大批被生產出來的紙張,它們絕大多數還是被智瑤用在教育一種班底身上,有剩下也是留著準備用來印刷書籍。
在印刷術上,智瑤當然知道有區分好多種,大概區分就是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
分別試驗之後,智瑤打算用來印刷書籍的卻是雕版印刷術。
為什麼?知道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區別就能知道,還要搞清楚當前使用的是什麼文字。
現在使用的文字是大篆,筆畫多到嚇人的那種字體,不說雕刻活字的困難,知道要將「印」的體積弄得多大才能不使字印下去糊成一團嗎?
什麼?雕版一樣會受於字體大小的影響?那是不知道兩種印刷術的區別了呀。
實際上,哪怕是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出來,在活字印刷術沒有完成成熟之前,其實當代在追求精美以及字體清晰的時候還是會選擇雕版印刷術。
目前智瑤還沒有整清楚哪種墨水最為適用於印刷,試驗階段當然會採取雕版印刷術,再來就是所要印的書籍不是幾十本,多達幾百上千本也不會浪費雕版的耗時。
負責研究印刷的子貢見智瑤來了,一副邋遢的模樣過來。
「賜,你這般……」智瑤有點迷。
子貢疲憊中帶著興奮,說道:「受公孫所託,得以參行此事,賜怎敢怠慢。」
他是孔子的子弟,擅長經商沒錯,怎麼可能忽視紙張以及印刷術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呢?
智瑤能明白,也就問道:「聃子默寫巨作甚多,賜當勉勵之。」
作為周王室「圖書館管理員」的老子還待在「黃父」這一邊,平時除了教導智瑤安排過來的學生之外,其餘大多數時候是在將自己記憶中的著作默寫出來。
所以,老子從不願意來晉國,到好幾次說要走了,人卻是依舊還待在智氏的「黃父」沒有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