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叔宋太宗 第一章 叔與侄
北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春三月,東京汴梁。
立國剛剛八年,現在的開封城當然還遠遠趕不上《清明上河圖》時期那麼繁華熱鬧,然而經過了幾代雄主的先後努力,開封城在人口和經濟規模方面,依然還是達到了當世第一的地步,穩超同時代的任何一座城池。
不過與那捲著名畫軸一樣,開封城裡最熱鬧最繁華的街道,仍然還是連通朱雀門和宮城正門宣德門之間的御街,寬度達到了驚人的兩百米,並且分為三個部分,中間是皇家專用的御道,御道兩旁又有種滿荷花和載滿樹木的河溝,碧波蕩漾,清澈怡人。
河溝的再兩旁則是百姓通行的御廊,臨街開滿店鋪,民眾買賣其間,熱鬧非凡。每逢皇帝出遊,老百姓聚在兩邊,爭相觀看皇家的尊嚴和氣派。
大名鼎鼎的州橋明月與同樣知名的大相國寺毗鄰,熙熙攘攘的州橋上,一個穿著褙子白袍的年輕男子背手而立,環顧四周景象間,年輕男子微黑微胖的臉龐上儘是好奇,口中雖然說著地道的開封口音,神情態度卻好象是初次來到這座宋代最繁華的城市。
這名體形有些黑胖的年輕男子真實身份十分驚人,乃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長子,而且還是嫡長子,姓趙名德昭,目前已經出閣獨居,自立門戶,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還沒有封爵,僅僅只是領了一個貴州防禦使的虛銜。
至於貴為皇長子的趙德昭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原因則是趙德昭突然心血來潮,不顧太監侍女的苦口婆心規勸,堅持換了一身百姓打扮,僅僅只帶了一個太監做嚮導,便來到了民間微服私訪。
這時,看到趙德昭終於停止了東張西望,旁邊的一個矮胖年輕人趕緊湊了上來,語氣焦急的低聲說道:「大王,今天逛夠了吧?天色不早,咱們該回家了。」
臉形胖成了皮球狀的年輕人叫王智發,是從小侍侯趙德昭長大的內廷太監,因為和趙德昭關係親密,趙德昭出宮自立時便也跟出了宮,一直伺候在趙德昭的身邊,對趙德昭絕對忠心,但有個缺點就是膽小怕事,尤其是害怕趙德昭搞出了什麼差錯,觸怒脾氣有些暴躁的趙匡胤。
至於王智發為什麼要尊稱趙德昭為大王,原因並不是趙德昭已經受封王爵,而是按照這個時代的稱呼習慣,皇帝的兒子都被尊稱為大王,排行第幾就第幾大王。
言歸正傳,王智發的好心規勸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趙德昭連頭都沒回,直接就說道:「急什麼?早著呢?再找地方轉一轉,然後到豐樂摟吃了晚飯再回去。」
「大王,你還要在外面吃飯啊?」王智發一聽慌了,趕緊勸說道:「大王,民間的東西是否乾淨誰都不敢保證,你又是金枝玉葉的身子,萬一吃壞了肚子怎麼辦?」
「我沒那麼嬌氣。」趙德昭沒好氣的回答,然後背著手徑直走下州橋,繼續向著南面行去。
「大王這是怎麼了?怎麼就好象換了一個人?」王智發急得額頭都有些冒汗,可是又毫無辦法,只能是趕緊追了上去。
也是湊巧,趙德昭主僕剛剛走下州橋,南面就傳來了鑼鼓聲音,接著在皇家專用的御道上,還出現了一支規模相當不小的儀仗隊伍,浩浩蕩蕩的向北而來。
見此情景,對什麼都感覺新鮮的趙德昭不由放慢了腳步,伸長了脖子去看這隊儀仗,也很快就看到了這支隊伍高舉四面赤紅大旗開道,採用的是代表皇室的四直郎儀仗,趙德昭也頓時明白,肯定是有自己的什麼親戚來了。
趙德昭沒有猜錯,旁邊的王智發很快就開了口,低聲說道:「大王,是你的皇叔二王爺來了。」
「你肯定是他?」趙德昭隨口反問。
王智發點點頭,說道:「只能是他,官家不是這個儀仗,大王你的三叔三王爺和你的弟弟二大王,全都很少出門,而且儀仗規模也比這小多了。」
「開封府的二王爺來了,汴梁城裡,除了官家以外,就只有二王爺的出行有這麼大排場。」
旁邊的百姓低聲議論,也證明了王智發的猜測正確,然後沒過多久,在無數精神煥發的士卒、差役和從人的簇擁下,趙德昭目前的親叔叔趙光義,便乘坐著一輛平黃色輦輿(人力抬動的車子),逐漸出現在了趙德昭的視野中。
眺望著在輦輿上意氣風發的親叔叔,趙德昭的黑胖臉上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