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法蘭西 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局出人意料
更新:08-19 04:37 作者:Zeroth 分類:軍事小說
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局出人意料
法蘭西將巴伐利亞擊敗的同時,奧斯曼與俄羅斯的戰事也發生了變化。
18世紀,奧斯曼帝國已無法像前幾個世紀那樣對歐洲造成威脅,其落後的統治制度造成了官僚、軍隊系統的全面腐化。官僚的**激化了內部的民族、宗教矛盾,軍隊的**造成了對外戰爭連續失敗。時至今日,奧斯曼帝國如同年事已高且病入膏肓的老病人,不但侵略之鋒已成強弩之末,就連自保都未必可以。在此情形下,其與俄羅斯之戰可想而知。
黑海北岸原是遊牧民族生活之地,大多為地廣人稀的草原,除了少數軍事據點、要塞外,鮮有能提供食物的城市、農場。奧斯曼帝國初時還能順利進軍,但正因為進軍順利,其在深入了克里米亞草原後,補給線便成了弱點。
俄羅斯攻略克里米亞多年,在克里米亞一帶建立了多個據點,每個據點中都存放了相當數量的食物、彈藥。因此,當數十萬俄軍南下時,其後勤補給完全不用擔心。
俄羅斯克里米亞總督波將金將軍在正面防守,令奧斯曼軍隊無法再進一步,同時,蘇沃洛夫、魯緬采夫率軍從後包抄,截斷了奧斯曼軍隊的後路。後路一斷,奧斯曼軍隊也只能後撤。也就在後撤的過程中,俄軍各部前後夾擊,將之重創。而後,俄軍更是一路向前,攻陷了奧斯曼帝國的前線基地敖德薩。
戰爭自4月爆發,俄軍於8月便擊敗了奧斯曼帝國,甚至還占領了奧斯曼帝國的前線據點敖德薩。這並不是因為俄軍戰力超人,也並非是因為奧斯曼帝國真的不堪一擊,而是雙方的角色所定。
首先,俄羅斯在戰前便已經在克里米亞經營日久,不但補給充足,更是一直以奧斯曼帝國為假想敵。與之相反,奧斯曼軍隊遠來疲憊,又缺乏補給。因此,俄羅斯可謂是以逸待勞。以逸待勞之師與兵困馬乏之旅之戰,其結果不言自明。
其次,奧斯曼軍隊離開敖德薩之後,無論是往北,還是往東,必然將深入俄羅斯腹地,結果便是無力防備側翼和身後,在被切斷後路的同時亦被前後夾擊。
然而,得勝之後的俄軍也未深入追擊,只追殺至敖德薩便止步停留。因為俄羅斯也有相同的問題。黑海沿岸距離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後方較遠,補給線太長,若是繼續深入,剛剛得勝的俄軍也必然會失敗。
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在近一百年間有多次交戰,每次戰爭皆以俄羅斯勝利告終,但這些勝利都有一個前提——奧斯曼軍隊遠離統治中心作戰。同樣每次戰爭也有相似的結局,俄羅斯與奧斯曼談判終戰,俄軍始終無法深入敵境。
俄羅斯在經歷多次擴張後,土地遼闊、人口充足,但由於經濟貧乏,軍隊無法得到精良的裝備。它在同樣落後的奧斯曼軍隊面前自然能屢戰屢勝,可在面對歐洲強國的軍隊時便未必能再有勝機。所以,它在七年戰爭時表現不佳,在與瑞典的戰爭中也難以占據上風,只是憑著充實的人力資源而能利用數量優勢故作威風。
俄羅斯在戰勝奧斯曼帝國後便調集主力往西增援,葉卡捷琳娜二世一介女流其實不曉軍事,只是她知人善用、虛心納諫,故而才有今日。不過,她對軍隊的了解始終有限,無法像彼得一世那樣為軍中配足與西歐強國相差無幾的火槍和火炮。
9月,俄羅斯調兵波蘭一事傳到了中歐。路易對此輕輕一笑,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卻急急趕回了柏林。與薩克森和巴伐利亞戰事順利相對,波蘭戰事一直不順,普法奧三國聯軍各自保存實力,導致五個月都未能攻下華沙。不過,與巴伐利亞瞬間戰敗不同,薩克森還未投降,並仍然在抵抗。
薩克森首都德勒斯登東南18公里的皮爾納是法普兩國聯軍的駐紮地。法軍的指揮官是年輕的亨利?德?瓦特納,普魯士軍的指揮官是成名已久的亨利親王。兩人正在圍攻距皮爾納10公里的柯尼希施泰因要塞,結果圍了一個月仍不見結果。
其時,路易在巴伐利亞稍作休整之後,率領近衛軍、羅亞爾軍團和巴伐利亞軍團共9萬人北上支援。
巴伐利亞軍團是改編了俘虜後所得,其指揮官是菲利普?馮?福爾巴克。路易向來是物盡其用,無論是歸降的巴伐利亞軍隊,還是將領,他都會將其所有價值壓榨出來。
薩克森的戰事出乎路易的意料,他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