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漢獻帝 第二百一十章 破局

更新:11-10 14:40 作者:吳仲達 分類:其他小說

    戰事陷入了僵局,諸侯聯軍五路並進,但卻都遭到了漢軍的阻攔,短時間內休想有所突破。眼看著戰事向著拼消耗的方向發展,周瑜、孫策等人心急如焚,因為要是光拼家底,己方耗不過對手。

    也就在眾人束手的時候,之前一向被人詬病的劉備動手了。也不知劉備這是抽了什麼瘋,之前龜縮在荊南不肯輕動,這時卻主動出擊,率軍過江攻打江陵。不過為了確保荊南軍順利過江,荊南水軍損失頗重,短時間內是沒辦法再起應有的作用。也就是說,劉備這回過江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覺悟,破釜沉舟,死戰不退。

    面對劉備的突然奮起,江陵的徐庶、文聘差點被打懵了,好在江陵本就是荊州囤積物資的重地,經過近一年的準備,城內更是物資充沛,絲毫不擔心被人圍困。而劉備在發現江陵無望攻破以後也不糾纏,轉而大軍掉頭趕往夷陵與先前過江的張飛、諸葛亮匯合。

    白帝城早在六年前就叫漢軍收復,在得知漢安軍趙雲、司馬懿率部趕到白帝城後,劉備也命諸葛亮、張飛率部三萬過江與之對峙。這次劉備親至,可說是將荊南的家底盡數拿出,合兵之後,人馬達到十二萬。

    漢安軍五萬,江陵守軍四萬,水軍三萬,在人數上雙方持平,但這戰力的差別就不是一樣了。漢軍這邊基本上都是年紀三十左右的壯年男子,經歷過戰火的磨鍊,彼此之間的配合也默契。而劉備這邊,為了達到人數上的優勢,劉備窮兵黷武,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幾乎一個都沒跑了,全被劉備拉進了隊伍。可即便是如此,最終劉備軍的人數還是只跟漢軍持平。

    無論是從兵員素質、武器優劣、士氣高低等等方面來看,都是漢軍占優,但劉備軍中有個諸葛亮,這就讓劉備這邊有了以弱勝強的可能。

    諸葛亮很牛,演義里的諸葛亮智多近乎妖,哪怕是冢虎司馬懿,最後也是靠拖字訣才硬生生耗死了諸葛亮。但此時的諸葛亮卻並非演義中的那個諸葛亮,雖然這個諸葛亮同樣很聰明,但與演義中相比,這個諸葛亮卻並沒有演義中那樣受到劉備的重用。


    演義中的諸葛亮之所以能受到劉備的重用,那是諸葛亮出山以後接連為劉備解決了遇到的難題,從而讓劉備認可了諸葛亮的能力。但現在的諸葛亮,巴蜀沒有拿下不說,還折了關羽,劉備雖然依然信任諸葛亮,但卻不似演義中那樣把所有事情都託付給諸葛亮。

    而與諸葛亮相比,他的對手司馬懿要明顯幸福得多。劉協捨得放權,自任命趙雲、司馬懿接掌漢安軍以來,對漢安軍的內務幾乎就沒有插手過問過,這就給了趙雲、司馬懿足夠發揮自己所長的空間。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趙云為人驍勇,司馬懿足智多謀,有他二人率領的漢安軍,所發揮出的戰力甚至比起前任主將黃忠在時要更強上幾分。至於別人擔心的擁兵自重的問題,劉協卻是絲毫不擔心,趙云為人忠義,不會背叛劉協。而司馬懿即便有異心,也不會有人願意聽從。因為別看漢安軍的主將是趙雲跟司馬懿,但軍中所需卻全部都是朝廷撥付,而且不僅僅是現役的那些將士歸朝廷管,就是那些陣亡以及退役的將士的後續生活保障,也都是朝廷負責。

    當兵吃餉,天經地義。每月所得的糧餉都是由朝廷撥付,從未拖欠,那些大頭兵自然知道應該效忠誰,又豈是幾句承諾或是些許好處就可以收買。而在發現「造反」無望以後,那些懷有野心的聰明人自然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劉協並不擔心眼下的朝廷還會出現諸侯割據的情況,此時的大漢已不是十年前的大漢,經過荀彧、杜畿、鍾繇等文臣的努力,眼下的大漢百姓安居樂業,雖不敢說已經步入小康,但至少沒有了會被凍餓而死的可憐人。

    但與生活在大漢治下的百姓相比,諸侯治下的百姓生活就要悽慘些了,尤其是此時已經窮兵黷武的徐州以及荊南,大部分男子已經上了戰場,留在家中的老弱婦孺不僅需要擔心親人的安危,還要承擔起支撐家庭的重擔。

    四大諸侯都知道不能繼續任由朝廷發展壯大,時間拖得越久,對他們越是不利。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現存的四大諸侯才會暫時放下彼此的仇怨,聯手對抗朝廷。只是事實超出了他們的預想,即便是面對四路諸侯的齊攻,朝廷依舊顯得遊刃有餘。

    戰前所定下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全被漢軍給堵住了去路,無論是河北的袁熙還



  
相關:  重生大宋做權臣    近戰狂兵  大唐騰飛之路  收集末日  陰陽石  巨門卷  
下面更火
搜"我不是漢獻帝"
360搜"我不是漢獻帝"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