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漢獻帝 第三百零七章 為所欲為
建業,就是秣陵,也就是後世的南京。孫權聽聞相士說秣陵有王氣,所以在成功成為江東之主以後,將自己的治所從吳郡遷到了秣陵,之後更將秣陵改為建業,諭示自己想要建立一番皇圖霸業的野心。
只是光名字取得好沒用,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實力。赤壁之戰的失利,可以說已經擊碎了孫權的野心。而吳郡的失守,更是將孫權逼上了絕路。朝廷不接受孫權的求和,孫權除了玉石俱焚這一條路可走外,似乎已經別無選擇。
呂蒙、蔣欽以及之後同樣殺出漢軍重圍趕來匯合的徐盛帶著殘兵敗將回到了建業,同時也帶回了吳郡失守的噩耗。在建業沒有成為江東的治所之前,吳郡一直便是江東的中心,即便孫權將治所遷到了建業,吳郡也依舊是眾多江東世家的根基所在。
世家最注重的便是家族的延續,如今根基丟失,人心自然惶惶,而當此需要安撫人心之際,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卻並沒有露面。
孫權很忙!不僅要頭疼漢軍勢如破竹,更要煩惱該如何處置孫家內部反對自己的聲音。孫靜的「投敵」,在孫權看來就是孫家準備放棄自己轉而支持兄長孫策的具體表現。本來江東世家就已經隨著戰事的不利開始與孫權離心離德,現在孫家內部又補了一刀,叫孫權切實感受到自己如今孤家寡人的處境。
要按孫權的想法,他是真恨不得一刀宰了孫靜。若沒有孫靜暗中串聯,孫家內部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動盪,若是沒有孫靜領頭,孫家內部只會保持中立,而不會出現對兄長孫策明顯傾斜的情況。
孫權想宰了孫靜以消心頭之恨,更想要借斬殺孫靜震懾人心,可現實卻讓孫權無法辦這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孫靜是孫家現如今輩分最高的人之一,除了吳國太就是孫靜。吳國太因孫權暗害孫策一事主動退居二線,不問世事,孫靜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孫家的領頭人。在孫家內部,孫權並不知道孫靜究竟有多少支持者,他害怕動了孫靜,會激化孫家內部對自己的不滿。本來世家就對孫權有心拋棄轉投朝廷的懷抱,若是再失去了孫家的支持,孫權就連守住建業的最後一點底氣都沒有了。
原本孫權還可以南下避禍,但屋漏偏逢連夜雨,會稽賀家的賀齊雖在赤壁一戰中下落不明,但賀齊的長子賀達卻在赤壁一戰後利用賀家在會稽的影響力豎起了反旗,公開宣布會稽歸屬朝廷治下。這樣一來,孫權南下的路便被堵住,而吳郡再一丟,孫權這下真的就成瓮中之鱉,坐困孤城。
求和不成,堅守又無望,孫權若是不想死,唯有開城獻降,那樣才有一線生機。而孫權卻並沒有那樣做,致使他選擇要與朝廷頑抗到底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兄長孫策已經帶著大軍殺到了建業城下。
當初為了得到江東之主的位置,孫權不顧兄弟情分對兄長下了黑手,而那時孫權是有自信可以做的比兄長更好,可以將孫家帶上更進一步的輝煌。而如今,別說輝煌了,孫家都快要玩完了。
反倒是孫策自得到朝廷收留以後混得風生水起,雖無法讓孫家實現雄霸天下的目標,但成為一戶豪門卻是難度不大。以當今天子對孫策的信任,孫策的未來那是光明的,而反觀孫權,已經快要伸手不見五指。
當初看好孫權的人已經快要把腸子悔青,可路是自己選的,好不好走都要堅持走下去。即便想要跳槽換條路走,那也要看走在那條路上的人願不願意,允不允許。
江東的世家不少,但唯獨顧、陸兩家不用發愁。顧家的家主顧雍與蔡邕有份師徒之情,劉協拜師蔡邕,自然也就有了與顧雍的同門之誼,至於陸家,陸家的上任家主陸遜眼下更是漢軍水軍中的一位都督。如今朝廷收復江東,需要地頭蛇為朝廷安撫人心,顧、陸兩家就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當初的韜光養晦,換來今日的風光,顧、陸兩家對朝廷感恩戴德,做事自然盡心盡力。而且這兩家對江東世家的情況十分了解,誰是心向朝廷,誰是孫權的死忠,那是一清二楚,有他們的協助,很方便朝廷鄭碧娥敵我。
孫策攻下吳郡以後,孫權在江東就真成了兔子尾巴長不了,而那些先前信誓旦旦要與孫權共存亡的人也紛紛改變了心意,開始暗中盤算為自己謀求後路。這些事情孫權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為了不激化矛盾,孫權並沒有聲張,至少在呂蒙等將率部撤回建業之前,孫權沒把握與那些人翻臉。
可隨著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