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集體戶 第1章 俊男靚女兩團體
更新:12-17 23:17 作者:司徒文曲 分類:其他小說
1974年初夏,東北英城市第三中學四年級「深挖洞」工地,雲鵬在操場邊上,和老窯工在新建的磚窯口點火。
這是一座老式土磚窯,裡面的直徑是10米,高3米,用的是全穹式建築結構,煙囪在穹頂樹著。窯有前門和後門。前門是進出磚的,後門是爐口。一個長3米,寬、高各兩米的爐膛伸向窯內。那爐膛3層,上邊一層的爐篦子上裝著澆了水的大塊煤,中間一層的爐篦子上裝著小塊煤,下面塞的是引柴。兩層篦子上裝一噸煤,是優質的遼源塊煤。爐壁是透孔的花牆,能噴出火來。
窯的外面都用黃土埋了,象一個圓窩頭。老窯工對雲鵬講:「這個窯能裝一萬磚,一噸煤能燒一天一宿。裝窯用一天,燒窯用一天,晾窯用一天,出窯用一天,4天出一萬磚,值500元錢。一噸遼源塊煤30元,加運費40元,再去了脫坯的人工費60元,能賺400元,可謂一本萬利,日進斗金。我看你會來事,總給我遞煙遞水的,才把這手藝都教給你了,憑這個手藝你以後就不愁沒飯吃。」
這個操場上一共建了4個這樣的磚窯,整個操場被掘開了4個4米深的大方坑,坑與坑之間還有掏的地下通道相溝聯。這是響應***1973年發出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最高指示,於1973年冬季開展的全民挖地道運動的一個工地。今年春起,進入了燒磚砌築階段。四年級是最高年級,承擔了脫磚坯、壘磚窯、燒磚的任務。
自從1968年12月22日,***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後,1969年到1971年,巳經有三批知青,包括1966年到1968年的老三屆畢業生從城市奔赴了農村。
1972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突然降溫了,出現了一屆「四個面向」的幸運兒。接著是學制改革,1973年的初中畢業生在校滯留了一年,變成了高中生。由此1973年沒有知青上山下鄉。在這兩年裡,國家不斷完善知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上山下鄉新政策:
1971年為知青解決了建戶費,每人300元,用於給以前下鄉的知青建集體戶;1972年又為選擇面向農村的知青增加了120元的安家費,用於買?碗瓢盆和生產工具;1973年又為以後下鄉的知青增加了80元的購糧費,讓新下鄉的知青享受一年供應糧,在各公社糧庫領量,年供應量為皮糧520斤,月供應品種和市郊農民一樣;1974年規定以後招工、招生、徵兵均從知青中選拔,按政策留城的只能進集體企業和街辦企業,知青只要在生產隊插隊勞動滿兩年就具備招工和招生資格,滿一年就具備參軍資格。
這些政策解決了城裡青年不願下鄉,農村生產隊不願接收知青的問題。不下鄉就沒前途已經成為74屆畢業生的共識。
雲鵬巴不得快畢業、快下鄉,因為早一天下鄉就早一天贏得招工、升學、參軍的資格。但是,學校卻提出了讓他們站好最後一班崗,燒出戰備磚後再畢業的號召。儘管如此,一進74年,他們便在下面自發地組成了一個個小團體,為組建集體戶做準備。
雲鵬是學校板報組很有名氣的成員,他不僅能寫美術字,而且會繪畫,還有文字功夫。每年寒暑假都能被選送到市群眾藝術館參加培訓,使其美術功底日趨純熟,在師生中很受青睞。
他身高180公分,臂展190公分,還酷愛打籃球。他家境好,爺爺是老中醫,開過中仙閣診所,雖然他去世後診所歸了街道,但是他的親生奶奶有錢。他父親是省勞改支隊衛生所的主治醫師,母親是街道診所的藥劑師,雖然姊弟四個,但是人均生活費在20元左右,家中四大件俱全,不缺錢花。
他家住在勞改支隊家屬大院,挨著監獄和武裝連。武裝連有籃球場,他又自買了籃球,吸引了校體育隊的四個男生,組成了籃球隊,經常在武裝連練球,還和戰士們比賽,成了五個形影不分的籃球隊。那四個隊員都是四年級的,也吸收了幾個三年級的當替補。
四個隊員中,組織後衛叫任民,是百米兼跳遠運動員,雖然個子只有172公分,但是運球技術忒好,速度快,身手敏捷;中鋒叫栗武,身高180公分,體重168斤,是投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