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集體戶 第744章 收割整地種苞米
更新:12-17 23:30 作者:司徒文曲 分類:其他小說
海南的村落和東北不一樣,因為地少的緣故,一個大隊的農戶都住在一起,中間有一個集市稱為圩,大隊部和小學及供銷點都建在圩的周圍,廣播仍是大隊的標配。而那圩除了集日外,既是學校的操場、又是各生產隊的打穀場。
這裡的生產隊沒有隊部,也沒有車輛,只有水牛,農具都在社員家裡。因為每季都有收穫,社員們都是背稻秸回來,在圩場上打下稻粒,再背回家當柴禾。生產隊隊長和會計都在家辦公,一般都是由宗族裡的長輩擔任。
別小看這個300戶左右的大隊,卻有四個民族,分別是漢族、黎族、苗族、回族。原來的集體戶都是上海知青,下來時有20人,給這裡的社員留下了許多上海的生活習慣,打開了這裡社員的眼界,1978年底,這些知青就都返城了。
這裡離公社不遠,只隔河相望,但是橋離這裡有7公里,河有500米寬,只能乘手搖木船過河。但是船距橋也是7公里,要去鎮裡只能靠人背貨物往返,運大宗貨物得動用漁輪,也很麻煩。為此,這裡的交通不太方便。
之所以稱港門大隊,是因為這裡有海水港灣,是漁民的閉風港。但是,漁船都在河東的崖州鎮停靠,為此,河東河西是兩種景向,河東象城市般熱鬧,河西則仍是農村般寂寞。
這裡的社員家裡都沒有田地,房前多種高大的樹木以抗颱風,庭院很小,只能種一畦兩畦蔬菜以供日常吃,幾乎沒人養豬,羊和狗及雞鴨是那裡的肉食來源。為此,冬季種油菜、薯類、瓜類、及能醃製和曬乾的蔬菜便成了他們的必需。
這裡的婦女忒能幹,全憑背便能在3天之內收穫一季稻,5天之內又能把稻田挖成台田,再用3天便能播種完菜類。
柳維嘉讓雲鷹花1800元,賣來了6噸氫氨做為進見禮,教婦女們給1350畝菜地施肥,平均每畝地9斤左右,相當於每垧地135斤,按4季算則是每垧520斤左右,她相信這樣的肥量完全可以補足這些土地的含氮量。
她的舉動順利地換來了150畝稻田的整地權,拖拉機只一天就把那150畝地翻了起來。她又撒進了一噸銷氨,1000斤磷肥,100斤鉀肥做底肥。以每天1元錢的工錢雇了100個漁民,用了5天,給田地修了擋水堰。然後打壠,抽水澆溉製造墒情,與此同時,培訓婦女,按株距刨埯種下了實驗田。
因為是擺籽種,一斤玉米大約600粒左右,1000斤種子種下了60萬埯,合每垧地6萬埯。這樣,她可以挑好苗留下3萬株,除去1/4的父本外,能保住每垧2萬2500株,能收5萬斤原種。進入12月份,播種全結束了。
柳維嘉看了從育種站帶回的港門大隊資料。得知海南受季風影響,一年只分兩個季節,即雨季和旱季。每年5月到10月是雨季,11到4月是旱季。雨季都是隨颱風來的,颱風一停便無雨了。為此,她為了安全起見,把種兩季苞米的計劃做了修改。把精力集中到了旱季上,雨季根據實際再做打算。
海南黎族家的竹筒飯讓柳維嘉吃得十分可口;而雲鷹卻願吃回族的羊腳飯,他不知道在東北扔了的羊蹄子會燒出這麼樣的美味來;羅響則喜歡上了苗黎的油炸粑粑和血腸灌飯。
雲鷹因為羅響總和柳維嘉親?,有些反感,便說他就愛吃屎,因為東北把拉屎叫拉粑粑,而腸子是裝屎的。羅響不但不惱,竟直接稱他為連襟了。
柳維嘉經常跟當地婦女接觸,得知這裡的婚俗很開放,女的都是先孕後嫁,不懷孕的姑娘反而嫁不出去。因為男的以傳宗接代為主,如果女的不懷孕會認為她不能生養,為此,這裡的計劃生育政策幾乎沒人去管,家家都好幾個子女。她更感到來這裡來對了。
這裡的男人都不做家務,也不種農田,出海打漁回來就是喝茶。當地的習俗是男人外出掙錢,女人看家養育子女和老人。為此,女人都十分能幹,在家裡也都說得算。這裡離婚都是女人休男人,把他攆出家門便算離婚了。但是,能掙錢和有手藝的男人在家裡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這裡還真不適合立伙,因為家家都是火塘,和東北的鍋台火炕煙囪不一樣。那稻秸只能做引柴,主要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