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集體戶 第40章 雲鵬初訪獵戶屯
更新:12-17 23:18 作者:司徒文曲 分類:其他小說
雲鵬對包日勒這個名字感到奇怪,包日勒看出來了,說:「我是蒙古族,我們這個屯裡有5個蒙古族婦女,都是獵戶屯的男人打獵時被我們父母看中了,嫁過來的。」
「你們隊長把生產隊交給你管,社員們聽你的嗎?」雲鵬問。
包日勒笑了,說道:「我當家的是比武比出來的隊長,這個屯每年都開一次比武會,我當家的連續10年都是第一名,社員們服他,也敬著我。我當家的就會打獵,不會別的,種地全靠我們婦女和老人,婦女們聽我的。」
「你們種那麼多黃豆和麥子,都是你的主意?」雲鵬又問道。
包日勒說:「我們36戶人家,170口人,10垧小麥和8垧蕎麥能收1萬6千斤,一戶分500斤,15垧黃豆能收2萬4千斤,一戶分200斤,賣1萬8千斤,能進5400元,糜子一戶能分300斤,那苞米種在了外谷和東邊坡外,是掩人耳目的。」
「看來你還真夠當隊長的料。」雲鵬誇讚道。
「這不是又加了個政治隊長嗎?大家都選了我。我就會唱歌,不會寫畫,就請你來了。」包日勒說道。
「其實你們這裡這麼偏僻,不用立板報,沒人來看。」雲鵬說。
「那可不行啊!我們對大隊布置的工作都是照辦的。大隊能為我們頂著勞力外出打獵,不務正業的缸,我們不能昧了良心!去年大隊建敬老院,選了我們這裡,我們二話不說,就接下了。」包日勒說。
雲鵬開始寫畫了,在寫到歷史故事欄目時,他讓包日勒找來了隊裡最大歲數的老人來詢問。
老人80多歲了,名叫丁奉春,光緒10年生人,他是在這個谷里土生土長的。
他說這個谷是人工挖的,早在乾隆年間,這裡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獄卒們讓犯人掘地為牢,先挖了裡邊這個谷,掏了窯洞當牢獄,就得了牢獄營的稱號。後來流放的人越來越多,就又開挖了外谷,那土都堆到西坡了,所以這個谷才西高東低,才有了西梁子的稱呼,才有了西豁口。
老人繼續講:「我爺爺是牢獄營的守領,他和他手下的獄卒都是在旗的兵丁,見犯人來的多走的少,便讓他們往東邊墾荒種地了。到了光緒末年,這裡幾乎被朝廷遺忘了。我爺爺看著開墾出來的土地心裡發癢,為了瞞朝廷,就用獄卒胸前的「丁」字做了姓,把地分給了他們。後來,有一些囚犯刑滿後也不走了,我爺爺便給他們的姓上加了一橫,他們都姓於了,給丁姓當佃戶,這才有了於家窩堡。」
「那四隊門前那口乾隆井是怎麼來的?」雲鵬探問道。
老人說:「據說是犯人剛來時,這裡風沙很大,沒有水,在那發現了一個泉眼,是間歇性的,水時隱時現,前輩們便在那挖了口大井,為了防止坍塌,從關內拉來了淖木,鑲成了八卦形,井深二十丈,井水終年不息。後來在挖牢獄營時,也挖出了幾個泉眼,有的鑲了淖木,成了井,有的就讓它往外淌,成了溪流。」
「這麼說,你們都是滿族人啦?還保留著滿族的風俗習慣,以打獵為生。」雲鵬提問道。
「這滿族和蒙古族是近親,這裡離蒙古族的白音塔拉只有120里地,我們丁姓的男人每年都去那裡打獵,哪一輩都說回幾個蒙古媳婦,更多的是入贅蒙古人家。能說回蒙古媳婦的都是好獵手,能入贅蒙古人家的也是上得數的獵手,除了這兩類獵手,剩下的只能娶漢族媳婦了。所以說,現在的獵戶屯是滿漢蒙合一的屯子了。」老人說。
雲鵬覺得這些都上不了板報,便提問道:「你們這個屯裡出沒出過抗日英雄、解放軍英雄、志願軍英雄啥的?」
這時,十幾個敬老院的老人不知不覺地圍攏過來了,一個老人說:「馬占山的保鏢丁紹義算不算抗日英雄。」
這還真把雲鵬問住了,他這個年齡學過的政治課本中沒有馬占山這個名字。
那個老人滔滔不絕地說:「馬占山原來是咱這邊沙城子的人,早年當過土匪,後來歸順了張大帥,當上了HLJ省主席,九一八事變後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丁紹義在他當鬍子時就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