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途 第五十一章 傾家之產做投資
更新:04-06 06:18 作者:辣椒小霓 分類:其他小說
沈萬三和馬秀英嘀嘀咕咕一陣,把姚天僖和袁興看得心癢難耐,前面四條生意經已經讓人拍案叫絕,後面說的究竟是什麼內容值得沈萬三心甘情願付出一成利益。可惜對面兩人商量的聲音太小,他們只能看到沈萬三的眼睛時而微眯,時而睜大;臉色忽而得意忘形,忽而不敢置信,最後竟是一副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表情。
「姐姐,你給沈大哥說的什麼經驗啊?」袁興心裡像有隻貓在撓,不問清楚晚上肯定睡不著。
馬秀英一笑了之,「這是小三花銀子買來的經驗,屬於商業機密,恕不奉告。」
袁興不再追問,姐姐既然不說,肯定有不說的原因,反正她不會做害人的事情。
姚天僖突然有些不開心,儘管理智告訴他這種心情不正常,可他對沈萬三和馬秀英會擁有共同秘密一事就是有些不舒服。這股不正常的情緒促使他打破自己冷靜慎重的原則,一再追問沈萬三,馬秀英後面講的經驗是什麼。
但是沈萬三隻笑著說了句「原來女人的錢比男人還好賺」就不肯多提。
其實馬秀英後面說的經驗遠不止這點,一條民間集資,一條通番海外貿易至今還在沈萬三腦海里震盪。這兩條經驗隨便哪一條都與朝廷的政策相悖,所以即使是面對姚天僖這樣的好友,沈萬三也緘默不語。有些事可意會不可言傳,他自己敢放手一搏,卻不能牽連了好友。
若是放在前世,馬秀英肯定不會提出這種知法犯法的建議,反而會加大力度打擊這種損害國家利益的走私行為。但是這一世的統治者是殘暴的元人,既然元朝統治者根本不顧漢人百姓死活,那她又何必維護元朝利益?
提到通番海外貿易,這裡簡單說幾句。
最早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發展便是始於西域的絲綢之路。漢朝曾經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當時中國的絲和紡織品、瓷器換回了西域各國大量的奇珍異寶,商人們嘗到了甜頭,不再滿足陸地交易,遂開闢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出海貿易的雛形。但是漢代的造船技術未能造出足可抵抗海洋巨浪的大型船隻,故海上交通只能靠近海航行。
到了隋唐,對外交通(陸路、海路)比過去發達,東亞航道已經可以通過朝鮮半島延伸到日本海島。但是受到朝鮮半島上政局變化的影響,因此商人們另外開拓一條從福州到琉球,再由琉球到日本的海上新航道。唐朝就曾經在廣州設市舶使,專門管理對外貿易。
到了宋朝,由於北部受遼、金、元的壓境,對外貿易全憑沿海附近的海上交通。隨著宋朝南遷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所以宋朝作為貿易立國的朝代,儘管一直在挨打,但是帝祚依然長達300多年。特別是當時日本技術落後,不能自己鑄造銅錢貨幣,就直接大量進口宋錢。由於宋朝的採礦、冶金技術發達,鑄制銅錢的數量多、質量高、成本低,以至於日本黃金、珍珠價值遠遠低於宋錢,因此除了絲綢、瓷器,宋錢也成了一種貿易商品。然而「利源孔厚,趨者日眾」,銅錢的大量出口引發社會上嚴重的錢荒問題,甚至達到了「台城一日之間,忽絕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的錢荒現象,最終使得宋朝失去了經濟支撐,轟然倒塌。
到了元朝,朝廷開始海運漕糧,並設立了專管海外貿易的機構——行泉府司。因官船和人手不夠,便雇私家船戶運送。私家船戶們常夾帶商品船和小快船,也就是假公濟私,靠走私發洋財。江浙一帶的絲綢、茶葉、陶器、工藝品等特產深受海外歡迎,返程再帶回珍寶、香料和藥材,一趟來回就能賺取巨額差價,以至於許多船戶都成了大富豪。
馬秀英告訴沈萬三的辦法無非就是在民間大量集資,用這些錢採購絲綢、茶葉、陶器、工藝品等特產,用這些錢購買軍隊的武器裝備商船,用這些錢賄賂行泉府司官員放行……再通過海上走私賺取巨額財富。這個辦法說來冒險(要承擔遇到海難、海盜可能血本無歸或官府抓住殺頭坐牢的風險),但是其中的利益太誘|惑人了,「成功走私一條船,坐閒等吃三十年」,那麼十條船、一百條船呢……
其實走私在江浙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秘密,利之所趨,官商勾結,只要背後有靠山,走私也不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沈萬三的父親早就意動過,但是他的重心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