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第六十一節 體系與角色(3)
第六十一節 體系與角色(3)
「現在國有企業的改制似乎遇到了瓶頸,三四月間副總理率隊對山東和安原國有中小企業的改制工作進行了考察,諸城經驗和安都經驗已經在《經濟日報》和《工人日報》刊載,其中對安都經驗中建立了一套相對健全的資產評估體系制度十分贊同,既要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又要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應該說中小企業改制試點對於日後全國三十萬家中小企業改制具有指導性作用,也可以為大型國企改革提供一條可供探索的路子。」
柳道源一邊揮桿扔出釣鉤,一邊沉吟著道:「近幾年各地都採取用給予上市指標,從股市上募集資金來達到改善大型國企股權結構和經營狀況的目的,但是現在看來效果不好,各地都已經把這個當成救命法寶,越是經營不善、越是虧損巨大的企業就想方設法將它包裝粉飾一番招搖上市,但是上市一兩年後就變成了死貨,極大的打擊了投資人的積極性,而企業經營狀況卻並沒有改善。」
「中央高層似乎也對國有企業改革觀點上充滿了不確定性,或許和咱們一樣都還是在摸索中前進吧,現在抓大放小的呼聲漸漸高漲,問題是抓大放小具體內容是什麼,抓哪些大,放哪些小?是不分行業門類一律抓大放小,還是分門別類區別對待?國家扶持打造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聲音傳出來之後,現在各地也是紛紛效仿,中國五百強的提法已經出來了,各省市又將各省一些種子選手列為進入中國五百強的後備對象加以扶持,資金、政策都向其傾斜,那麼地市這一級也就自然而然出台打造全省百強的規劃,要做大做強,單靠單一行業並不容易,那麼多元化似乎也是一個選擇了。」
「剛才國棟也在說,日韓財團基本上都是採取混業經營模式,多元化發展,而且政府也賦予了這些財團從事金融行業的特權,有了金融資本的支持,發展壯大速度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我在想我們這些大型國企如果也模仿日韓財團模式多元並舉,並且賦予金融經營特許權,做大或許沒有問題,但是作強呢?其中有沒有風險,是不是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我覺得這一點上也還值得商榷。」
柳道源話語慢條斯理,但是組織部門出來的角色,對於事物分析的條理性掌握得相當好,很顯然柳道源已經完成了一個地廳級領導向省部級領導的角色轉換,能夠站在一國一省的大局角度來考慮問題了。
蔡正陽也是滿臉沉思之色,走到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這個位置,接觸的更多的是宏觀層面的東西,即便是具體到企業,那也都是一些國有大型特大型企業集團,不要說一個決定,就是一個簡單的意見看法都會引發相當大的影響。
多元化現在也是一個爭論的焦點,中央內部也有分歧,多元化的好處顯而易見,而一些企業也已經走到了前列,比如趙新先的三九集團,的確也讓人看到了令人興奮鼓舞的亮點,首鋼似乎也已經在向世人昭示它的宏偉藍圖,但是光芒背後有沒有隱憂卻讓人很難看清楚。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在其他觀點上態度迥異的幾方人馬都顯得有些拿捏不准,究竟好不好也許只有實踐才能真正檢驗出,但是經受檢驗也許就是要付出代價的。
「國棟,你覺得呢?」蔡正陽沒有回應柳道源的質疑,轉而問趙國棟。
「我倒是覺得究竟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更適合中國這一點沒有必要爭執,問題在於你想要多元化發展的時候,你是不是在你所處的專業行業中已經做到最大最強,或者最起碼是行業前三強了,如果說本行業本來發展前景就很大,你完全可以集中精力做得更好,更精更專業,那你多元化那就是錯誤的,而如果一個日薄西山的行業,或者說你在這個行業已經做得很好了,你可以在其他行業取得更好的發展,那多元化也不失為一個出路,只是在評估是否進入其他行業時,領導決策機構需要進行理智冷靜的審視,而不能被一時的熱情所沖昏頭腦。」
對趙國棟這番話蔡正陽和柳道源都不置可否,專業化和多元化孰優孰劣將會是恆久爭執的話題,在不同時斷不同領域不同國度不同行業甚至不同企業,專業化和多元化似乎都羅列出一大堆成功者,你很難用一句話來評判。
「國棟,拿的什麼書,這麼認真?」柳道源也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討論下去,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只是實事求是具體分析,高層只能拿出一些框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