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帝國 外資對我國企業兼併控制情況的資料1
更新:02-01 11:51 作者:錦瑟華年 分類:科幻小說
當前,大量外資湧入國內,在給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外資已經從最初的合資合作演變到了越來越多的收購、控股各個行業的龍頭骨幹企業,從而構成壟
斷,控制我國的經濟,直接威脅到相關產業發展和經濟安全。
引進外資總量過大,對國家經濟安全帶來長遠威脅
&年以來,外資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年增率達五」期間,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增30,繳稅年增22,進出口年增34。至2003年,外資企業
達23萬家,占國內企業總數3,市場占有率30,工業增加值占全國28,納稅占稅收總額20,出口占出口總額55,僱傭員工2350萬,占全國非農業勞動人口>
其中,東南省份2004年人均fdi為128美元,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是中部地區的7倍,西部地區的25倍。浙江、江蘇、廣東等東南省份,外資企業占該地區工業資產總值的43。各地競相出土政
策,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招商地價下滑」的奇事。蘇州的土地開發成本為每畝20萬元,招商掛牌地價為15萬,崑山工業用地的價格2001年為9.5萬元,2003年年降到6萬,周邊滬寧杭地區也將工
業地價壓到5->
長三角到處搞「零地價、送廠房、銀行1:1配套貸款、五免十減」
等「割肉競爭」,成為所謂「地區競爭力」的實質。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外資對本國市場控制率提高,意味著本國生存空間相對縮小,對本本國企業的成長形成強力競爭和扼制。
按國際通行的外資市場控制率警戒線標準(通常為20,一般行業為30,少數競爭性行業50)來衡量當前外資對我國產業市場控制率,則亮起紅燈的行業已經很多。
一位營銷專家說:「品牌所占的市場份額是決定因素……市場份額越大,影響力就越強。當一個品牌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半以上份額時,它便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至於使競爭對手趕超它是幾乎不
可能的」。賣一個或幾個企業,其影響還不至於讓刻骨銘心,而「賣」掉整個行業才是對中華民族犯下的無法彌補的過失。
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的12400家企業的調查>
年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回報率高達22,比私營企業高3個百分點。需要提起注意的是,據稅務總局調研,外資平均稅負(占銷售額比重)為11-12,比私營企業略低(私營企業沒有稅收優惠,
但漏稅較多),是國有企業的一半,所以這一「高」效益不值得誇耀。
外貿主導型的發展和外資在華勢力的同步擴張,使我國在國際產業鏈中愈益處於單純的「打工者」地位。2003年中國出口53億雙鞋(等於為全球每人生產一雙鞋),而中國企業獲得的利潤僅僅
是總利潤的20,其餘80的利潤被擁有品牌和銷售渠道的發達國家廠商所獲得。所有代工、貼牌、「三來一補」的工廠實際上都處於這一境地。
在各國爭相搞「出口導向」的競爭中,中國的出口產品的實際價格不斷降低,進口產品價格不斷上升,這被認為是貿易條件惡化的典型症狀。2002年日本對華出口產品價格比1990年上升了3
&對華進口產品價格則下降18.4。僅此一項,日本每年節省近200億美元。
這一分工格局也深刻影響了我國資本和勞動收入的比重。據有關分析,1990-2003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中勞動報酬份額,從24降到11。中國保持了20多年的經濟增長,但實際工資增長的速
度十分有限,至今平均工資水平只有美國的4,和1978年相同。顯然,這社會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是由發展模式所決定的。
我國被「融入」全球低端產業及製造環節,充當「世界打工」的輪廓已逐步顯現。這顯然不是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的目標。
西方跨國巨頭正加緊對中國重要企業的控制
進入21世紀,我國承諾對;諸多方便條件。來自各方面的報道都說明外資對我國重要企業的併購,成為在華擴張延伸的日益重要的手段。當然,這些報道並不完全,來自官方的數據,則過於籠統,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