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有把槍 第一百五十章 光復
崇禎十七年十二月一日,大明錦衣衛指揮使,平虜侯李若璉率聯合艦隊兩萬餘人,由浙江舟山出發,浮海北上,趁八旗主力在密雲與崇禎皇帝決戰之間隙,越登州,強渡遼東灣。
艦隊進入遼東灣,擊潰建奴水軍零星抵抗,過長生島,復州,永寧,不做停留,繼續深入,於十二月十十七日抵達遼南重鎮蓋州。
蓋州地處遼中南邊緣,位於華北東北兩大平原節點,扼守遼南,與覺華島,寧遠等要地隔海相望,距離盛京不過三日路程,向南則可控制整個遼南,威懾登萊。其地理位置不可謂不險要。
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薩爾滸戰役明軍慘敗。遼東由此淪喪,建奴占據蓋州後,因其重要地位,遂加固城牆,增援守軍。老奴皇太極繼位後又將十二門紅衣大炮部署蓋州城頭。
天啟五年,東江軍聲勢浩大,毛文龍指揮東江鎮夜不收襲擾遼南全境,一度威逼蓋州,然始終未能攻克該處,皆因建奴防守嚴密,兵勢浩大。
崇禎初年,為防禦東江鎮襲擾,建奴在蓋州加強武備,駐守兵力共計三個牛錄,將近千人,不包括輔兵,紅衣炮數量更是達到十五門之多。
然自毛文龍被殺,東江鎮潰敗後,明國對遼南威脅解除,因多年無兵事,蓋州武備鬆弛。
到崇禎十六年前後,駐守蓋州三個牛錄戰甲被抽調近半,剩餘七百戰甲,一千多名包衣,為首的一個正黃旗甲剌名叫潭泰科莫多。除此之外,蓋州城中還有八千人口,主要為八旗旗丁口以及漢人商戶。
不久前,建奴傾巢而出,集結重兵攻打明國,遼南一帶紅衣大炮被抽調一空,蓋州只剩下五門紅衣炮,三門弗朗機。
因為駐守皮島,覺華島,鹿島等處的漢八旗水軍,早在數日前便被聯合艦隊全部消滅,登萊至遼南的海路也被艦隊切斷。因此駐守蓋州的清軍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怎樣的命運。
實際上,直到聯合艦隊停靠蓋州港口,開始炮擊蓋州主城,城中建奴都沒有任何察覺。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子時初刻。
蓋州港以西十里之外,海面波瀾不驚,在寒風料峭中,兩百多艘戰艦趁著遼東灣結冰期間隙,緩緩駛向蓋州港口。
各艦船甲板上,只有瞭望兵還裹著厚厚三層棉襖,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緊張而又充滿期待的眺望遠處漆黑一片的蓋州城,每隔半個時辰便會有瞭望兵登上瞭望塔輪崗,被輪換下來的人則回到艦船倉部向艦長匯報觀察結果,然後向火,泡腳,否則會有被凍死的可能。
小冰河氣候下,今年遼東冬天氣溫逼近零下二十度,到了夜晚尤為寒冷。好在遼東灣海水鹽度極高,不易結冰,這才給聯合艦隊隱蔽北上提供了可能。
在旗艦「崇禎號」指揮室中,四處擺滿炭火,溫暖如春,聯合艦隊最高指揮官李若璉正與各支艦隊艦長討論攻略遼東的各種細節問題。
在李若璉身邊,在狹小的指揮室內,聚集著十多個膚色各異,語言不通的各艦隊指揮官。
這些人所代表集團各不相同,有朝鮮商人聯盟,有日本浪人,有西班牙騎士軍團,有英格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還有爪哇島土著族群。
在日本梟雄益田素子,明國商人趙三醒,以及葡萄牙科學家哥布倫·略利伽的翻譯下,各方經過激烈討價還價,漫長博弈之後,終於敲定了攻略遼東的具體方案。在李若璉強烈要求下,該方案被命名為:
犁庭計劃
犁庭計劃大致如下:
英國東印度公司一千人,負責封鎖遼東灣,擊毀一切往來船舶(明國福船除外)並提防西部荷蘭軍,東南鄭芝龍集團可能存在的進攻。
西班牙騎士軍團約兩千人,連同益田素子麾下武士一千人,組成騎兵連隊,在大軍占據蓋州後,騎兵即刻北上,主力封鎖道路,切斷耀州,海州,鞍山等地與盛京聯繫,餘部堅決執行大明皇帝的剝頭皮方略,將沿途建奴全部清除。
李若璉親自率領大明海軍五千人,連同爪哇土著戰士三千人,朝鮮兵兩千人,沿蓋州北上,圍攻盛京。
朝鮮商人負責將早已準備好糧草,馬匹運往前線。
計劃敲定,李若璉隨即下令開戰。
聯合艦隊於是開始長達半個時辰的炮火準備。
振聾發聵的火炮聲打破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