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夏——刀筆間的抗爭 第七章『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更新:11-29 03:11 作者:風瀟曉客 分類:軍事小說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科舉制自隋朝建立,到唐朝經過唐太宗、武則天等人大力提倡和改善後,已經成為了控制人們思想的重要利器。
因為有了這個制度,人人都有成為大地主的可能性,只要你學習棒,有能力,想成為多大的地主都沒問題(當然,最大的地主皇帝要除外。),尤其到了宋朝後,更是英雄不問出身低,人人都有考科舉的資格。
人們為了成為地主爭先恐後的去讀書,這樣造反的人就大大的減少了,有正當途徑誰還干那些隨時掉腦袋的勾當,除非到了官逼民反,活不下去的地步。
而且讀了四書五經,變成了文化人,懂了禮儀廉恥,就更不可能去造反,所以自科舉制建立後,所有的起義都不是文化人發動的,宋末的方臘(農民);元末的朱元璋(農民+乞丐)、陳友諒(漁民);明末的李自成(驛卒)、張獻忠(流氓);清末的洪秀全(流氓+邪教創建者)。
可能是運氣的問題,雖然從小就天賦異稟,讀書也很努力,但黃巢一連考了幾次,均是以失敗告終。
影響考試的因素是很多的,黃巢同學可能運氣不咋地,心灰意冷之餘,在長安城外留下那首流傳千古的《詠菊》後,又回去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販私鹽。
丟棄了詩書,黃巢的愛好也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也或許是露出了本性,文人和流氓只在一念之間,他更喜歡積財聚眾,並愛好起了賭博,還好收留一些亡命之徒,從而進行武裝走私。
其實,一切都是為了利益,這也怪不得黃巢。
按說從唐代宗開始,販私鹽便成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黃巢干回了老本行,又有武裝部隊,小資生活還是很有保障的,過得也有滋有味。雖然經常被官府找茬,但怎麼也不會走上造反的道路。不過,人生總是充滿戲劇性的。
中庸有云: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大唐王朝在這一刻,將遇到妖孽。
其實遇到妖孽也沒什麼大不了,找人滅了他也就是了,但大唐王朝遇到的是妖孽加上蝗災。
一切還要從大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開始說起,因為這一年的關東地區蝗蟲漫天飛舞。它們見什麼吃什麼,絲毫不會留情面。
本來大唐王朝這麼大,哪年不得鬧點災,鬧點難,就是再大的蝗災,只要政府處理得當也沒什麼大不了。
可如果政府處理得不得當呢?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朝代,閹宦為禍最為嚴重,東漢、唐、明。其中,明朝的宦官數量最為龐大,權力卻最小。東漢和唐的宦官權力很大,而且夠狠!弄死皇帝都是在眨眼之間,更別說其他人了。
唐肅宗後唐王朝閹宦為禍,到了唐穆宗時期又爆發「牛李黨爭」,朝廷管事的一個沒有,爭權奪利的倒是成把抓,就這麼一幫子人,他們有可能管他百姓的死活嗎?
死去吧,管我什麼事。
據說,當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從中原向西蔓延至關中之時,京兆尹楊知至居然上奏皇帝說:「蝗蟲飛臨京城後,從不吃田中莊稼,全都自動餓死了。」
宰相隨即率領文武百官,上殿拜賀,歌頌皇帝陛下英明聖德,千秋萬代。
朝廷沒人管,地方上沒能力管,這樣也就算了。不管就不管吧,畢竟有手有腳,餓死的只是少數。實在不行逮倆蝗蟲吃,總行了吧。關鍵是朝廷的政治方針是既然餓不死那麼多人,證明老百姓還是不夠慘的嘛。
加稅!
安史之亂後,為了節制各大節度使和藩鎮們,朝廷每年都要加稅。
蝗災之年,田沒法種,百姓哪能交得起逐年增長的賦稅?眼瞅著走投無路,餓死的餓死,逃難的逃難,流民到處都是,關中地區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沒有人能夠被無休無止地索取,大唐王朝的庶民們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寶藏。這時,有人站出來造反了!這樣還不造反,難道憋著勁去造飛機?
那是封建社會貧苦人民的唯一選擇。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誰願意造反?誰願意打仗?但在需要活不下去的時候,這就是唯一的道路!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就是宿命!
他們別無選擇!
其實無論是饑荒,還是造反,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