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黎明號 第一百二十三章 母艦誕生 中
更新:09-02 10:45 作者:黑袍雷斯林 分類:科幻小說
陸遠的目標,是將黎明號改造成一艘戰爭母艦。-..-
在泛銀河時代,戰艦的越來越標準化和專業化。比如作為戰爭主力的無畏艦,速度緩慢,擁有毀滅『性』的遠程火力。但是它本身無法作戰,如果沒有大量的護衛艦保護,很容易被小型戰艦和戰機抵近攻擊。還有巡洋艦,通常是指綜合『性』戰艦。巡洋艦的速度快、火力稍遜於無畏艦、但攻擊方式多樣,是用來執行區域『性』任務的核心戰艦。
從體積和質量上就能看出,像黎明號這樣巨大的人工天體,其實並不符合現代戰爭的要求。它並不像《銀河英雄傳說》裡面的伊謝爾倫要塞那樣,是一顆擁有液體金屬表面的要塞。黎明號的外殼儘管有著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的厚度,但依舊無法抵抗住無畏艦主炮的密集轟炸。
而且要塞之所以是要塞,通常因為它最好停在某個要害處,與周圍有利的環境緊密結合,從而可以發揮出百分之兩百的威力。例如伊謝爾倫要塞,就位於狹窄的星際通道的正中間,起到了一夫當關的作用。像死星啊、禿鷲要塞啊,這種飛出去打別人的,都是邪道口牙。
實際上,隨著眾多體積小、但威力極大的爆炸物出現——比如集束裂解魚雷、大當量氫彈、反物質炸彈、質子融合彈等等——這種甚至能對行星結構造成崩壞的炸彈,已經宣布了大體積戰爭兵器的末日。因為目前看來的情況就是,矛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盾。
當成千上萬的戰機帶著這種小型爆炸物進行蜂群式攻擊時。那些無法進行有效防禦的大體積目標,比如巨艦啊、要塞啊、甚至傳說中的行星戰艦等等。在戰機群抵近投彈戰術的面前,不過是巨大而笨拙的靶子而已。
尤其是行星戰艦,基本上就是腦『洞』產物。且不說製造的金屬從哪裡來(別說就地取材……),驅動能源從哪裡來,就說星球表面那麼大的面積,該怎麼防禦呢?想必如果某一方可以製造行星戰艦了,那麼另一方擁有能炸穿地殼的小型炸彈也不算過分吧?這不就是你有鎖子甲,我有霰彈槍嗎?
更何況還有用白矮星做行星戰艦的……你知道那東西有多重嗎?你知道把那麼個東西從太陽系東邊推到西邊。燒個木星都不夠嗎?有趣的是,走在這樣的戰艦里,會瞬間被引力啪成原子碎片,這個梗咱就不提了。
一顆月球那麼大的行星際戰艦,要是不帶上幾萬艘護衛艦,外加把自己『插』成刺蝟那麼密集的近防炮,真心不敢出『門』。
跑題了。說回黎明號。黎明號的原先布局完全是民用船隻的風格,六個巨大體積的等離子引擎全都部署在船尾——這幾乎像靶子一樣顯眼。而且黎明號只能軸向加速,雖然最終可以提高的極限速度是光速的41%(無質量效應核心的情況下),但那需要長達兩年的加速時間……減速需要的時間差不多。
最終以陸遠為首的幾個人商量來去,還是覺得將黎明號改造成擁有一定戰鬥力,又能對戰艦群提供大量支援的母艦。似乎才是最合適的定位。
陸遠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對黎明號開始了第一階段的改造工程。
首先是材料學上的突破。質量效應場,帶來的材料加工技術上的飛躍。如今新的納米合金材料,內部原子的排列更加均勻,材料加工等級上整整提升了一個數量級(10倍)。在黎明號內部。由於是量子級的納米技術,船殼材料可以按照智能系統的指揮。自動分解組合成牆壁、『門』窗過道、結構簡單的家具等等設施。
因此船體的更新換代並不複雜,完全是一個細緻而又漫長的工作。船體在一邊加工新材料一邊更新,十年時間過去,目前完成度達到85%。新的船殼質量上增加了22%,但是在抵抗物理撞擊和高溫灼燒等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提升。
第二項就是移植質量效應中繼器。這個由邢琰實驗室支持,八雲紫推進的移植工程,不僅僅是為黎明號增加一枚質量效應核心這麼簡單。移植了全銀河系最大的質量核心,讓黎明號擁有了極厚的動能壁障護盾,在抵抗物理撞擊上非常卓越。另一方面,通過效應場的增減質量,終於可以讓黎明號進行超光速飛行。
隨著對珂雪對沙魔蟲的解刨研究,有可能在黎明號上建造能控制質量效應場的仿生器官。到那時候,質量核心的作用將進一步被放大。
但以上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