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空間 第一百零九章 正月十五
更新:08-11 21:51 作者:青島老夢 分類:都市小說
正月十四早晨周六,朱斌的老爸可以休班兩天了,朱斌的弟弟輪休正月十五和十六。按照老傳統,要做燈。這是農村的老傳統,從哪各朝代的就不知道了,反正是自古就有的老傳統。
其實農村做燈很簡單,就是用胡蘿蔔洗淨切成兩三厘米的圓柱體,然後找一個不鏽鋼的小勺子,或者一元的鋼鏰在圓柱體的胡蘿蔔稍微細的一面,漩出一個圓坑。這個圓坑是準備注入蠟油的。
然後找高粱杆子,用剪刀劈成細條,把細條用剪刀剪成四五厘米長,然後再高粱杆子做得細條外邊纏上棉花,纏緊了,然後把細條的一段剪一個銳角,插進胡蘿蔔做的燈碗裡。把棉花細條上部一厘米折一個九十度。為了方便點燃。
然後就是融化蠟油了,窮的時候都是把燃燒後的蠟燭殘片和蠟燭頭留到年底,現在誰家裡也不會用蠟燭了,除了除夕夜和元宵夜以外。
一般都是直接去超市買幾包蠟燭,回家用一個小鐵勺子直接融化成液體,用小勺把蠟油倒作好的胡蘿蔔碗裡,別忘了在棉棒上也倒上蠟油。放在院子裡一會蠟油就會凝固。燈就算做好了。
不知道這些習俗在南方如何,在北方很多地方的農村還是一如既往的維持著這些傳統,其實春節期間幾乎所有的傳統,都是與祖先崇拜,祖先懷念,和祖先祭祀有關的儀式。
第二天的早晨,滿村的鞭炮又會響起,這是屋子裡的北牆又掛起來宗譜,又開始上供,燃香,放鞭炮。中午吃了飯以後,女人就會開始包餃子,元宵節的晚上北方是吃餃子的。到了下午太陽還有一桿多高的時候,所有的男人就會重新聚集,去祖先的墳地祭祀。
各家帶好黃紙,香燭,上供的水果,也有人準備白酒,還有鞭炮是不能忘記的,有多沒少的都需要準備一些。
基本上朱斌家族去上墳的人,有朱斌堂兄弟七人,有時候朱斌的父親和三伯二伯也去,天氣要是不好下雪什麼的,三個老人就不再去了也可以,下邊的孫子輩的,只有一個,就是朱斌二伯家的小孫子,也讀小學了。女人99%是不去的,只要家裡有男人。也有個別女人去跟著上墳也沒有關係,現在也都很開明了,孩子想去就去。
朱斌堂兄弟七人還有一個小侄子,一行八個人,代表四個家庭就是朱斌父輩的兄弟四人,一起步行到村外三里路遠的一處山溝溝里上墳,那裡是一大片的祖墳,村裡有一半的人家的祖墳都在這個區域,所以半個村子的男人陸陸續續往同一個方向走。
雖然是去上墳,但是完全沒有凝重和壓抑,所有人都在談笑風生,這不是祭祀,這是傳統的傳承,這是一個節日的程序。只要是小孩經過幾次這樣的儀式,都會心生愉快和對祖先的敬仰,就會在自己長大後再繼續傳承這種儀式。
到了地方就很簡單了,用鐵鍬每個人培一鍬土,然後就是燒紙燒香,還有點燃個自從自己家裡帶了的燈,傳說燈如果能點燃並持續燃燒,明年會有一個好收成。也有傳說祖先會用燈做照明,雖然現在很多家都已經不種地了。但是好年景還是很多人期盼的。
最後點燃鞭炮,每個人磕頭三個。然後看看有沒有火災隱患,要是有火星,就用鐵鍬鏟點土覆蓋一下。然後回家,一般回到家中差不多六點,鍋里的水已經燒開,朱斌和弟弟一進門,老媽就開始把餃子下到鍋里。
這個時候,朱斌和弟弟要把做好的燈點燃,大門口放兩盞,照壁放兩盞,院子裡放兩盞,正屋門口放兩盞,廚房門口放兩盞燈,廚房就是東廂房。然後就是西廂房門口放兩盞。正屋的桌子上點燃三炷香,再放五盞燈。為什麼這作朱斌也不知道,有人說古代沒有電燈是照明用的,有人說是祭祀的禮儀,有人說是引導祖先回家吃飯想用供奉。反正小胖還是最開心的。因為小孩開心的記憶,會使他們繼續傳承這些儀式。
院子裡燃放一串鞭炮,正好鞭炮聲音下,餃子上桌了,家裡的大金毛狗嚇得鑽進犄角旮旯不再動彈了。
餃子上桌,全家吃一頓團飯,第二天就是正月十六,在農村,正月十五放煙花禮炮的很多,所以正月十五經常發生火災,當然村里沒有他多易燃物,最多就是把誰家裡燒火的玉米秸稈一堆引燃罷了。
在農村里正月十五一般很隆重,也意味著年過去了。已到到了正月十六,有一句老話就叫年過了,十五了(liǎo)了(le),就是說所有人都要投入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