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之國 第286章 任能與選賢
傳統上中國選擇官員,有人主張選賢,有人主張任能。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比如漢朝,高祖二年劉邦下求賢令,裡面就有「與天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求賢令,說的很清楚,就是選賢。發展到後來,成了漢朝的察舉制。察舉制敗壞,成為實際上的世家貴族共治制度。到了隋朝改為了科舉制,科舉制經過改造之後,到了宋朝基本完善,成了官員的主要選拔方式。
文彥博曾說,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句話不奇怪,實際上從劉邦開始就是這個意思。後世的人拿這句話來諷刺宋朝的官員,實際上是不得要領,有些莫名其妙。
宋朝之後,蒙古入主中原,帶來了大量遊牧民族的習慣。在政治上,皇帝與士大夫,或者說帝權與皇權的制衡消失。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廢除了宰相,皇權得到了史無前例的加強。到了清朝,皇權再次增強,大臣甚至成了奴才。
歷史上常說,從秦始皇建立大一統政權開始,中國就有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總的趨勢,是皇權越來越強,相權越來越弱。甚至有人說,宋朝是群相制,就是皇權增強的表現。
客觀地講,宋朝的相權不弱,只是在北宋單個宰相的權力弱了。但作為總體的政事堂宰執,權力是非常大的,遠不是後來的明清可以比的。到了南宋,更加出現了許多權相,有些不正常了。
後世的人研究中國歷史,經常講大趨勢。自漢之後兩千餘年,經常用一句話,概括歷史趨勢,而後把各個朝代套進這個趨勢裡面。如果有套不進去的,就說是歷史的特例,甚至是歷史的反動。比如隨著歷史前進,中央集權越來越強,皇權越來越強。比如隨著歷史發展,民間商業越來越發達,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那個時候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比如隨著歷史發展,賦稅越來越貨幣化,貨幣化是歷史發展的方向等等。
為什麼這樣是趨勢呢?大多講的是不明白的。或者是外國學者的理論,或者是意識形態,又或者只是少數大學者這樣認為。到底歷史趨勢是什麼?不能真信。
王宵獵記得,自己前世曾經有一次學位答辨會。一個學生上去,做的是農機普及的研究。一開始就講,建國之後多麼困難,改革開放之後,有什麼飛速發展。下面的教授們聽得目瞪口呆。有人實在忍不住,告訴他說,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農機事業實際上有了很大的成績,改革開放之後的二十年,要麼就是原地踏步,要麼就是大規模後退。直到兩千年後,才又重新發展。這才是事實。
歷史上的研究,很多時候也是這樣。比如說賦稅貨幣化是大趨勢,代表了社會的先進。實際上大部分時間,農民獲得貨幣是非常難的。不要說在古代,就是在現代,九十年代收業稅,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雜稅,都給農民造成了極大困難,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矛盾。農民很大程度上不參與商業活動,收穫的是糧食,是實物,賦稅貨幣化就是加大了剝削。
很多歷史觀點都帶有這種痕跡。關於宋朝,最著名的觀點莫過於重文輕武、以文制武或者是崇文抑武導致軍事孱弱了。王宵獵記得自己看過一部英國電影,指揮戰爭的,是一個工兵營軍官。若是按照這些人的說法,也算是以文制武了,應該用個老士官做指揮官才是。這種說法不知道起於何時,在歷史學界甚至成為了定論。說起宋朝軍事的衰弱,經常有人高高在上的來一句。
歷史真是這樣的?就因為武人的地位低,所以他們的積極性不高,所以不努力打仗,所以軍事上不行?怎麼換到了歐美國家那裡,又換成了另一套說法?
從根本上說,對歷史的研究沒有堅持實事求是。更深層次地講,是態度上有問題。
新中國建立的時候,教員曾說,我們善於打破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只是後來的歷史表明,建立一個新世界,實在比打破舊世界更難。
新中國與舊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確立了人民的地位。政權的合法性,不再是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天命,而是人民的支持。只是從思想上,真正理解這種不同,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並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別是對許多學者和政治家來說,讓他們以人民的立場想問題,做學問,實在太難了。
建立一個新世界,是什麼樣的新世界?
這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