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659
上一章說了納賽爾的野望,處於各個方面的考慮,他都必須對以色列下手,而且他也不缺乏動手的藉口,因為此時以色列和埃及還存在著嚴重的邊界糾紛。
所謂的邊界糾紛其實就是西奈半島的問題,以色列獨立戰爭勝利之後,以色列國防軍是一路向西同支持阿拉伯聯盟的英軍作戰,在西奈半島是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事實上占領了西奈半島一大半的地區。
而接下來不管是英國在埃及的垮台還是美國人的接手,都沒能讓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島這塊肥肉。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一線同以色列國防軍是處於軍事對峙之中,時不時的雙方還會發生一些擦槍走火的小摩擦,這幾年平均每個月都要死幾個人。
而這就給了納賽爾充足的理由,在他看來收復故土是合理合法的,當然如果能在收復故土之餘還能順手消滅掉以色列那就更好了。所以從上台之初,納賽爾就是積極整頓軍隊,僱傭美**事顧問,並從美國購買和獲得了不少軍事援助,組建了三個全新的美械裝甲師,以及發展了一隻還像個樣子的空軍。
經過了這一番準備之後,納賽爾覺得時機成熟了,但是他並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中東的問題,並不是中東國家說了就能算的,涉及到以色列就會牽扯到蘇聯,而涉及到埃及也會關係美國。要對以色列動手,他無論如何也是必須徵求美國的意見。
不得不說,納賽爾的運氣真的不錯,因為此時杜魯門被豬灣事件搞得焦頭爛額,急需一個能夠轉移視線的大事來解圍,納賽爾就這麼送上門來了,應該說讓杜魯門是非常高興的。
在杜魯門看來,如果埃及和以色列發生軍事衝突,那麼世界的焦點就會轉移,那時候誰還關心什麼豬灣事件,還是看阿拉伯人跟猶太人撕逼比較精彩。而且杜魯門還覺得就算埃及和以色列開打,也不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僅僅是局部衝突,最後只要剎車捏在美國手裡,就是進退從容。
帶著這樣的想法,杜魯門很快就默認了納賽爾的行動計劃,當然他既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這是必要的政治正確。杜魯門實在是不想再次重蹈豬灣事件的覆轍了。
結束了對美國的訪問,獲得了比較樂觀的結果讓納賽爾也是信心大增。返回埃及之後,他立刻全面動員準備一舉蕩平以色列。
讓我們再看看以色列的反應。《舊約》上曾經說過,以色列是一片流淌著奶與蜜的土地。但是這話大半是不靠譜的,大概是上帝他老人家忽悠以色列人的。不管是從地理氣候還是從政治歷史來看,以色列都是一片流淌著鮮血與眼淚的土地。這裡的土地並不肥沃,也並不適合耕種,可以說是類似戈壁的不毛之地。而最早的猶太人恐怕農耕技能也不發達,過得是遊牧生活,甚至覺得遊牧的人比農耕的人地位還要高一點。
這不是瞎掰,一樣能從《舊約》中看出端倪,比如著名的該隱與亞伯的故事,該隱就是種地的,而亞伯則是牧羊的,祭祀上帝的時候,老爺子更喜歡吃肉,所以選擇了亞伯的小羊羔,而不要該隱的「素菜」。不光是這一例,後來耶穌基督也是牧羊的,從社會學的角度講,牧羊象徵著管理和統治權,是上位者的象徵。
當然,這也有點扯遠了,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說,猶太人的祖先隨著摩西逃出埃及之後,實際上並沒有馬上前往以色列這塊應許之地,而是在西奈半島的曠野上流浪了很多年,在那些年猶太人過的就是遊牧生活。實際上摩西本人也沒有到過應許之地,遵從摩西的指示,率領猶太人搶下應許之地的是摩西的助手約書亞。
不過猶太人抵達應許之地之後,也開始發生了轉變,從遊牧向農耕定居生活轉變,在那段時間裡猶太人的種地技能可是攀得很高。只不過羅馬人毀掉了這一切,在那之後的兩千多年裡猶太人都只能顛沛流離,直到二戰勝利之後,他們再次抓住機會返回應許之地為止。
猶太人在這方面還是很強的,哪怕是二戰他們遭受了極大的困難,幾乎是被滅種,可一旦返回巴勒斯坦就爆發出了跟之前阿拉伯人完全不同的戰鬥力。重新遷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都是又準備而來,他們刻苦的學習了農業技術和如何在惡劣環境下生存,在巴勒斯坦沿海的沼澤地排水、開荒,在內格夫的沙漠播種、綠化。他們很團結而且分工細緻,苦活、髒活輪流干,連管理層也不例外。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懇懇的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