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150 繼續無題
當薩文科夫積極謀劃刺殺列寧的行動時,遠在斯德哥爾摩的的李曉峰並不知道這一切,不過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太緊張,反正莫瑞根還留在彼得格勒,有這丫頭看著,基本上可以保證列寧的安全。
這幾天,李曉峰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在刺探德國情報上,可能有看官會奇怪,不是已經發覺了德國人的意圖嗎?為什麼還要接著刺探呢?
一碼歸一碼,德國人在乎他這個仙人,算是談判中的砝碼,是終極底牌,太早拿出來就沒效果了。在這之前多探探德國人的底牌,沒壞處的。
可能有同志又有疑問了,你前面不是說了某仙人不知道該怎麼去探底嗎?怎麼才幾章的功夫就改口了?
非也非也,此一時彼一時,以前李曉峰是覺得來瑞典打探德國的情報不靠譜,可他怎麼也想不到德國人已經在瑞典等著他上門了。以前某仙人是沒有打探消息的門路,而現在,像阿基莫維奇這種高級情報頭子都送上門來了,掌握了他的行蹤,李曉峰打探德國人底細的難度是直線下降了。
確實很簡單,對李曉峰來說一點兒挑戰性都沒有,這兩天跟著阿基莫維奇把德國駐瑞典情報機關上下轉了個遍,各路的消息聽了一籮筐。當然,這些消息裡面有重要的,也有不太重要的,總結起來就是德國內部對談判有很大分歧,而且擺在布爾什維克面前的形勢很嚴峻!
11月8日,俄國人民委員會拋出和平橄欖枝,向各交戰國發起照會,提出進行和平談判,對此。德奧兩國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德國的大中城市甚至因此引發了此起彼伏的和平示威和遊行,要求政府接受俄國人的建議,用談判的方式終結這場戰爭(其中,以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為首的「斯巴達克同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些大規模的示威和遊行,極大的動搖了德國政府內部的意志,甚至在統治階級內部都發出了結束戰爭的呼聲。經過三年的戰爭,德奧兩國經濟每況愈下,物資匱乏,國內的厭戰情緒高漲。在內部的壓力下,德奧兩國不得不同意了俄國的談判請求,開始跟越飛和拉狄克開展接觸。
但是也必須看到,雖然德國人同意跟俄國接觸,開始進行和平談判,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心是想結束戰爭擁抱和平。因為在11月8號。俄國人民委員會發起的停戰照會不是僅僅面向德奧的,並不是列寧想同德奧單方面的議和。那個照會是面向所有交戰國,是要求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一起停戰的。
這樣的照會自然無法引起協約國集團的興趣,英法美三國根本就沒有鳥這個照會,甚至直接就不承認人民委員會的合法性。法國軍界的頭面人物貝爾特洛要求俄國的軍人「阻止談判,把士兵都留在前線。」;
而英國外交大臣說得更露骨:「我們不承認蘇維埃政權的合法性,如今能代表俄國的只有軍隊。我們將不遺餘力的支持卡列金和烏克蘭中央拉達!」;
至於美國人,直接說將不同蘇維埃政權發生任何關係,而且「堅決的反對任何能使俄國締結合約的談判!」。
當然,協約國集團的拒絕一點兒都不奇怪,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一開始也拒絕了多邊談判,也就是說他們對跟整個協約國集團和談也沒有興趣。從本質上說他們跟英法美對和談的態度也是一致的,他們也不想就這麼結束這場戰爭。
真正是德國的態度發生轉化的,是俄國接下來的表示:因為英法美三國的不承認不接觸,兩大集團一起停戰已經不可能實現。但是因為俄國人民的要求。人民委員會只能選擇單方面的跟德奧談判,並且很強硬的表示——是協約國列強迫使我們單方面跟德奧談判的,一切的責任都由他們負。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才對和談有興趣,才開始跟俄國展開接觸。也就是說。德國只有興趣單獨跟俄國和談,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消除兩線作戰的不利事態。
搞清楚這一點就非常重要,首先我們可以知道,布爾什維克並不是像英法美三國描述的那樣,拋棄盟國不遵守協定,不打個招呼就跟德國人單獨媾和了。
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布爾什維克打了招呼,也作出了努力,但是那三家不光毫不意動,直接拒絕還不算,還明確表示不承認蘇維埃政權,並且拒絕跟其接觸。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列寧,你是布爾什維克,對於這些所謂的盟國,會是什麼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