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風華 第四百六十章 後事
更新:12-20 14:59 作者:東有扶蘇 分類:軍事小說
按照舊例,天子駕崩後,國行大喪,京都官員權貴,無論官職大小,爵位高低,俱需齋戒三日,二十七日內,軍民需摘冠纓、服縞素,四十九日內不許屠宰,百日內不許奏樂,各寺鳴鐘三萬次。
兩年前那次天子駕崩,遼國大軍南下,所以這些都沒有實行;這一次天子駕崩,也沒有實行,因為天子的遺詔上說一切從簡。
他登基的時候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他走的時候卻希望少些影響,百姓該怎麼過就怎麼過,陵墓沒修好那就湊合著用,別因為一個死人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那麼,是時候給這個人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價了。
因為天子沒有子嗣,要繼位的齊王沒有在京,眼下還需要派人去迎進京城,所以靈前自然由在京的旁支服孝,在停靈的第二日,朝會還是照常展開,而這場朝會是很重要的,因為要給死去的皇帝上諡號。
甚至於可以說,表明政治立場。
誰都知道駕崩的天子和即將登基的天子不對付,即使皇位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齊王手裡,但齊王應該不會因此就和趙軒冰釋前嫌,更大的可能是,人死了還要踩一腳。
所以上諡號就成了政治上的表態,按照諡號表,其實昭安皇帝--也就是趙軒,上諡中諡都能評得上,他在國戰時期繼位,守住了河山,穩定了內部,在位一年半,期間政通人和,無論是稅法的推行還是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還有勒緊褲腰帶自己帶頭開源節流的舉動,都能稱得上明君,如果他有兒子,且是他的兒子繼位,那麼一個上諡是跑不了的。
可他在位時間太短了,而且要繼位的和他還有仇。
「按諡號解,恭仁短折曰哀,本官以為,先帝可當此諡。」
首先開口的是禮部尚書。
「哀」字是個中諡,自古繼位後短時間就駕崩的多用此諡,在諡號中通常表示同情和哀悼,意味著這位皇帝在位期間可能遭遇了不幸或未能實現其政治抱負,趙軒繼位後雖然勵精圖治,但多採用的是水磨工夫的政策,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成效,用這個諡號倒也恰當。
由此也能看出來禮部尚書是個實在人,率先提出這一點堵別人的嘴,也不為先帝上個上諡了,到時候別被他兄長折騰著上個惡諡就成--考慮到他一直受趙軒器重,再加上與顧懷的關係一向不錯,主動跳出來踩進這個坑不怕被事後清算,也能理解。
殿中眾人大多點頭,認可這個諡號,一些不再隱藏的太子黨的官員原本意氣風發,但見到場中眾人都在點頭,齊王如今又沒入京,實在不好冒著眾怒給趙軒上個惡諡,所以也就沒有發言。
看情況只要內閣也點頭,這事就成了。
可偏偏有人不同意:「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顧懷站在勛貴首位,穿著正式的藩王五爪蟒服,面無表情:「孤認為,應上此諡。」
他還是第一次以藩王的身份自稱孤,其實如果不是「仁」字已經被占了,他首先想提的就是這個字。
趙軒這個皇位基本就是被他對百姓的仁堆起來的。
兵部尚書第一個站出來:「下官附議!先帝登基之時,內外交困,國將不國,幸有先帝力挽狂瀾,大魏江山才得以保全,今日諸位殿中高坐,難道忘了當日南遷之事?若不是先帝一言定下國戰,今日大魏只能蝸居東南一角,如何當不得上諡?」
「附議!」
「下官...附議。」
零零散散的十幾人表達了認同,但跟之前的中諡相比,太多人不想得罪那位即將繼位的齊王了。
太子黨的官員們仔細地審視著那些站出來的人,好像要把他們的臉刻進腦子裡--在此刻還能站出來附和顧懷的,多半是趙軒的死忠了,齊王登基以後,不管要不要找一個死人的麻煩,但這些活人,估計是跑不掉的。
「你在打量什麼?」顧懷看著對面官員隊列里的一個人,問道。
那人一愣,旁邊的人也一愣,隨即快速散開,留下那位都察院的御史孤零零站在原地。
「孤問你,在打量什麼?」顧懷挑起的嘴角帶著些戾氣,「難道是對孤的意見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孤洗耳恭聽。」
「臣,臣...」那御史口乾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