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公務員 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自殺式威脅
更新:09-17 04:15 作者:青山鐵杉 分類:網游小說
日韓的一些犯罪行為,終究是小問題,這種事你不說我不說,兩個英語世界輿論霸權的國家都不說,它就不會傳到別人的耳朵當中。
戰後雖然是工黨首相艾德禮代替了丘吉爾執政,但英國的戰後主導思維,仍然是和國家政治挑戰快速變化的時期內維持英國全球大國和帝國主義大國的地位。
平心而論,即使蘇聯在戰後立即退縮為不作為的國際政治力量,英國也要把上述政策作為重中之重。
通過領導話語、影響能力以及打腫臉充胖子等方式維持英國國際強權的形象和事實乃是英國國家規劃人員、軍方和政界相當一部分心態。
帝國主義政策沒有壽終正寢。中東、遠東仍然是帝國重要的堡壘,英國在許多地區仍然駐留了大量部隊,如波斯灣、馬來亞、肯尼亞;駐軍規模不可小視。
艾倫威爾遜正式在這種情況下,用學貫中西的刮地皮手段,讓英國儘快回血。
事實上,英國在一九四五年就制定過入侵蘇聯的計劃,制定這個計劃的人就是馬上從無上之權威位置上離開的諾曼·布魯克。
天知道丘吉爾當時是怎麼想的,不過認為戰後英國經濟萎靡只是暫時性困難的人,在當時的英國政府不在少數……
恰巧,艾登就是這批人當中的一個,保守黨認為,這是勝利的代價,美國人一定會幫英國人買單的。英國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地位卻發生下滑,對英國官僚和政治家來說,這簡直是反常現象。
最終買單的並不是美國,而是被掘地三尺的英屬印度,以及在關鍵時刻幫了英國一把的加拿大,但不管怎麼說,保守黨認為的反常現象發生了但又沒完全發生,失血過多的英國走出了重症監護室。
在這種情況下,艾登是不會同意甘迺迪那種不把英國當回事的主張。
現在艾登和甘迺迪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如何讓對方妥協呢?
「法新社對本次首腦會議的報道,這是塔斯社的,德國的反應和法新社大體類似。」艾倫威爾遜將歐洲各國的新聞報道匯總,上交給首相艾登。
這都是從倫敦經由電報到拿騷的,其實有很多聲音,都是被叫做歐洲團結俱樂部的聲音,這就是包括舒曼在內的那個歐洲範圍意義上的深層政府,天天嚷嚷著什麼歐洲一體化。
英國就不用說了,連戴高樂對這些人都不感興趣,但在英美首腦會議的時刻。敵人的敵人也可以是朋友,這些人既然支持英國,那自然就是英國的籌碼。
這部分是歐洲國家的聲音,英國自己輿論的聲音還側重於批評美國的好戰性。其實對美國的好戰性批評,從朝鮮戰爭就已經開始了。
如果不是艾倫威爾遜一副沒人比我更懂東方,自干英鎊的疏通關係,艾德禮政府一定會被帶進朝鮮戰爭當中,這會讓英國剛剛平衡的財政再次失衡,當時英國還沒還完美國的債務呢。
也就是從朝鮮戰爭開始,英國越來越警惕美國,越來越警惕美國的冷戰政策,美國變的越來越好戰,越來越傾向於先發制人,英國只好努力管控好雙方對冷戰戰鬥方式的政策分歧。
一旦熱戰開始,美國離得遠,英國本土可是就在歐洲,蘇聯是能夠夠得到英國的。
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最終導致了土耳其導彈的撤離,更是讓英國堅定了這一點,艾登更是不可能同意,美國把英國當成離岸平衡歐洲的前線。
「談判確實是相當艱難。」擺拍了一天的艾登,聽完拉博·巴特勒……身後的艾倫威爾遜匯報之後,沉重的點頭道,「甘迺迪這個人,經過一天的接觸,令我感覺到,他這個人想法很多。」
「想法不多,會把阿美石油送給沙特,會把華爾街控制的鋼鐵產業調理的死去活來麼。」艾倫威爾遜一臉的膩歪,「我看他還不一定能連任呢。石油集團和鋼鐵集團,都是美國國內根深蒂固的強大實業集團,目前為止,我根本沒看到甘迺迪進行利益交換,只是不斷的打壓。」
艾倫威爾遜倒不是在艾登面前說甘迺迪肯定會樂開花,只是說甘迺迪有下台的可能。
甘迺迪會不會被刺殺,這個倒是不用懷疑,甘迺迪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以處決的方式被幹掉的,說明要幹掉甘迺迪的勢力不是一個兩個。要知道美國總統的權力,在歐美是極為少見的,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