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六百五十二章:歡迎來到新時代(七)
更新:08-06 11:21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軍事小說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思想,因此關於每個時代之間的代溝也就存在更大的詫異性,呂哲的思想與如今的所有人都不是那麼相同,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做出來的事情自然是令人捉摸不透。
說是呂哲意氣用事也好,昂或者是不按常理出牌也罷,他就是討厭引狼入室的齊國,連帶一直跟在齊國後面瞎轉悠的燕國也一同看不順眼。
不是沒人建議過使用什麼遠交近攻的邦交之策,認為開戰之前先破壞齊、燕、趙之間的同盟,拉攏遠在遼東的燕國是一個非常「正統」的策略。但是說實話,話是那麼說,但是燕國現在十分依賴於來自齊國的資金和技術開發遼東和半島,漢國該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能成龍拉攏到燕國?
漢國正是因為與燕國離得太遠了,在齊國注資投資燕國的蜜月期內,一沒有辦法形成武力的壓迫,二又無法實質上對燕國起到什麼幫助,拿什麼來拉攏燕國?難道要光靠三寸不爛之舌去忽悠麼,那可就真的把燕國君臣上下當成沒腦子的白痴了!
呂哲的思想是從來都不做無用功的事情,再則就是漢國對於出兵北上已經準備了四年,從軍隊到相關的情報上做好了充足的計劃,戰爭從來都不是依靠投機取巧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一旦戰爭爆發講求的是硬實力,陰謀詭計從來都只是一個輔助性作用。
歷來也就是實力不如人的時候才會需要用到陰謀詭計,通常意義上來講這是真正的兵行險招,畢竟使用陰謀謀算他人也要有被計算的心理準備。很多時候明明有硬實力解決的事情來個陰謀詭計節外生枝,結果就是沒把人算計到反而掉進了別人設計的大坑中去。一場必勝的戰爭到最後反而是敗了,弄巧成拙的例子可是不少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分清主線與旁枝末節,對於漢國來說消滅復國不久又常年處於戰爭狀態的齊、燕、趙並不是這場戰爭的最終目標,呂哲從一開始就確定要出兵北上的最終計劃,那就是已經將爪子伸進華夏大地的草原胡人。
一個國家能經得起多久的折騰。特別是這個國家沒有真正得到過休息?戰爭消耗青壯十分恐怖,對於物資的消耗更是需要用到海量這個量詞。
呂哲從各個渠道探查的消息無一不是顯示常年處於戰爭狀態的列國,她們的國內是一種毫不誇張的民不聊生現狀。
怎麼就可能不是民不聊生呢?這裡就要從社會現狀說起,在生產力嚴重落後的環境中,軍隊不斷地擴編必定是要集中大量的青壯,青壯又是社會的中堅勞動力。將青壯大規模的抽調進不事生產的軍隊,對於本來勞動力不足的社會來說真的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樣的現象別說是在公元前二一六年,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無解的難題。
別人在打生打死,漢國卻是僅僅在南邊針對甌雒這樣的小國小打小鬧,從大體上來說比較安穩地修生養息了四年。這裡已經有巨大的差距。
齊、燕、趙對上秦國完全沒有優勢,大量精銳被牽扯在三川郡戰場,準備了四年的漢軍完全有實力在開戰後取得重大優勢,哪怕是想行使邦交策略對象也不該是齊、燕、趙,該是對於漢國來說比較重要的秦國。
秦國對於漢國來說比較重要很多人會感到迷惑,但是仔細一想就能明白是為了什麼。…
因為有秦國的存在,列國的矛頭一直都是對準秦國,他們是天然上的死敵。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呂哲一連串的進行推演,不管是從實際需要還是關於大局勢的變動上。漢國已經認清不能讓草原胡人進入秦地並站穩腳跟的事實。
試想一下,要是秦國完蛋,列國就能拿出全部的力量來與漢國交戰,同時一旦讓草原胡人占據秦地背靠草原的局面形成,那又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首先,越來越需要馬匹的漢國會因為秦國的滅亡失去購買馬匹的渠道。然後漢國的邊境線那麼長,秦國不在漢國面對齊、燕、趙、匈奴還有沒有可能占據主動?
另外。一旦齊、燕、趙、匈奴四方勢力形成北方的一個大同盟,那時就是南北對抗的局勢。到時候北方勢力只要不傻定會進行任何渠道的封鎖,介時漢國不但要失去馬匹等牧畜的來源,漢國的商品也再也沒有外銷的可能。
秦國在,北方就不會全部歸於以齊國為首的大同盟,這點是展現出來無可否認的情勢,但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