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一個太子 第二章:輿論清議
更新:09-22 14:02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軍事小說
京師一處小屋外,電閃雷鳴,烏雲濃郁得仿佛天空之中灑下了海水一樣多的墨一樣。轟隆一聲,雷聲傳來了,嘩啦啦的雨滴落下,將這白日的光輝遮蔽,整個天空失去了光亮,讓大地陷入了昏暗之中。
此時屋內,一燈如豆,燈光搖曳著左右閃躲,仿佛在躲避那個沉悶得透著陰鬱的聲音一樣。
「必須讓朝廷明白,加稅這種事情,絕不能推行下去!」屋內很有些昏暗,一個沙啞帶著陰鬱的聲音響了起來,這赫然便是那日出現在演樂胡同私人會館裡的舉人王卓如,也是保定府的大家族。
屋內還坐著許多人,他們按照從宮中衙內傳出來的新潮方式圍坐著議事。
所謂新潮方式便是一處圓桌,眾人圍繞著圓桌坐著議事。
屋內門窗緊閉,又逢屋外電閃雷鳴,屋內的氣氛頗為有些詭異。
這讓坐在首座上的高爾儼心裡很是不舒坦,但聽到王卓如的號召,他還是道:「這一回,不能讓朝廷上的奸臣得逞。優免士大夫,這是太祖時傳下來的鐵律,誰反對,就是與天下士人為敵!」
高爾儼是天津衛人,是個年歲五十的老者,氣度雍容,保養得體,長期養尊處優的生活讓高爾儼有一種天然上位者的氣息,又因為曾經擔任過科舉考官,地位清貴,是以被推舉成了這一回回憶的會首。
要說這高爾儼,那可不是尋常人。
他少年時即應童子試,郡邑皆奪冠。督學左大人,看到高爾儼的試卷後驚喜地說:「此宰相才也。」天啟七年,二十三歲的高爾儼鄉試中舉。崇禎年間高爾儼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同館蔣德瞡特別欣賞高爾儼器識宏遠,特贈以手評、兩本書。去年,高爾儼服孝期滿回朝。被任命為禮闈分校官。
在原定歷史上,高爾儼因為服喪剛滿沒有就任。後來甲申國變,李自成攻入京師,高爾儼亦是沒有殉節,而是跟著投降了順朝。後來清軍入關,高爾儼又被李若琳的舉薦入清朝為官,授秘書院侍講學士。七月升禮部右侍郎,以禮制、文教、風俗、幹得十分盡心。後來一路升官加爵,干到了禮部尚書,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的官職。
眼下高爾儼剛剛回京,還只是一個翰林編修的身份。朝中雖然已經有友人活動要給高爾儼一個職位,但朱慈烺即位後誰都不敢妄動,短時間高爾儼也估計拿不到好位置。
如此一來,高爾儼身上進士的身份便格外重要。
因為,按照規矩,未仕進士優免田最高可達三千三百五十畝。
當然,這可不意味著高爾儼手中就只有這麼三千餘畝田地。身為天津衛少數的幾個高官,這會兒不多買田地什麼時候買?自然是家中田地上千頃,豪富一地。至於高家的稅收是不是只能優免三千畝地,就是天津衛上下知道了,又有幾人敢嚴查?
可要是朝廷真的要對進士收取田賦,那便意味著局勢大變了。到時候,沒了免稅條例擋著,有多少田全都要交田賦。那可不是多收個三五斗的事情。而是每年至少要上繳巨額的田賦。
比如北直隸在萬曆年間的時候是畝地,需交稅糧石,平均稅率0.012石/畝。而按照大明的規定,民田的稅率是每畝0.035石,一石153.5斤。這個斤不是後世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按照大明的平均畝產,一畝田全國平均下來是2.6石,也就是三百九十斤的樣子。一畝田就得繳稅約莫五斤糧食。
對於老百姓而言,大明的田賦顯然是極低的。
但對於高爾儼這樣的大地主而言,這個田賦就是太多了。畢竟,人家本來是一毛不拔的呢。
若是讓朝廷嚴厲執行田賦收取,那便意味著高家總共十萬畝地比起此前不交稅,往後每年要多交五千石糧食,按照市價,這得值至少一萬兩銀子。
這世道,一萬兩銀子都足夠一支整編團一個月的軍費了。按照最低標準算在後世這也是千萬軟妹幣的價值。
而且,這一切還只是計算了田賦。如果再將丁稅、各類攤派都算上去,到時候實際上的稅賦還會翻番,甚至更多。
馬克思曾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絞死的危險。
對比曾經只需要幾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