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個錯誤
在沒有與任何大臣商議的情況下,朱高煦下令翰林院寫了兩道聖旨,其中一道送往刑部、大明央行、內閣宣讀;另一道給行人劉鳴。
第一份是讓央行的長官、或次級長官替代進入內閣決事,內閣擴充為十人;在刑部增設「工商法提舉司」,長官為正四品提舉,另有編修、參議等幾個官職。
提舉司負責修訂工商法令,但每條法令通過,要經廷議決定。職權還包括覆審各地的工商業、財產糾紛、借|貸等財富相關的案件。受刑部尚書薛岩、兩個侍郎的節制。
第二份則是表彰劉鳴在日本國有功,將他調往刑部,升任正四品工商法提舉司提舉,主持立法。
上回朱高煦增設「大明央行」,並任命宋禮為長官,也是當場決定,沒有與誰商議過。但這回,情況似乎有點不一樣。
劉鳴那份主張「與時俱進」的奏本,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時間並不長,很容易便挑起了朝中大臣的敏感神經。夏元吉、蹇義、呂震、解縉等等一干文官,當天就表現出了對此事的牴觸情緒。
至於前兩天還有的「廢太子」舊案的風波,忽然之間就被人們拋諸腦外。
次日御門聽政時,蹇義便上奏:「行人劉鳴,武德年己丑科三甲進士出身,至今不過兩年有餘,或不能擔當四品之職,聖上三思。」
朱高煦不置可否。
翰林院的解縉立刻站了出來,徑直說道:「聖上,劉鳴此人既無資歷,也不見有過人之才。不過是揣摩上意、阿諛奉承之輩,寫了一篇奏本,便平步青雲,走的是鑽營的路子。朝廷一開終南山捷徑,上下諸官皆效仿之,豈是好事?還望聖上收回成命。」
頓時不少人都向解縉投去了讚賞的目光,恨不得豎起大拇指,情況非常難得。
朱高煦道:「聖旨已傳視諸官,撤回則有損朝廷威嚴。」
他的話說得輕描淡寫,但心頭已有火氣。稍微忍耐了一下,朱高煦又想:解縉只是敢說,他就算不說,看樣子有些官員也是這個意思。
反正不管是蹇義、還是解縉,都不能抗旨,聖旨所言之事仍得執行。朱高煦便沒多說,就此算了,然後叫大臣們各司其職,起身離開了奉天門。
有些朝代的中後期,皇帝對官員的人事權不再完整;可以殺官、罷免官員,但沒法僅憑聖旨提拔官員;朝廷中樞官署,甚至可以把皇帝的聖旨打回去。
然而大明初的情況不一樣,朱高煦延續的是太祖、太宗的規則。皇帝有乾坤獨斷的大權,想封誰做甚麼官,一句話的事而已。
朱高煦沒有太祖的精力、將所有權力都握在自己手裡,但是他心頭很清楚:不能輕易放開三樣大權,人事、兵權、財權。
所以他懶得理會解縉等人,通過這件事、倒可以提醒官員們:皇帝有絕對人事權。
……吏部尚書蹇義今天沒有去內閣,派吏部左侍郎去了。他守在吏部衙門裡,等劉鳴前來領任命狀、官服、印璽、安家費等規定的東西時,蹇義便授意下屬,找理由拖延推諉了過去,叫劉鳴明天再來。
各衙門的辦事效率本來就不高,吏部沒說不給劉鳴辦,拖延個三兩日實屬正常。
但此事顯然無法一直拖延下去。因為洪武年間的中書省已經被裁撤了,六部尚書、理論上只有諸事的執行權。蹇義根本沒有權力拒絕執行中樞的決策,抗旨是最蠢的法子。
今天早上蹇義先站出來勸誡聖上,諸寮必定對他寄予厚望,怎能輕易向乳臭未乾的「新黨」投降?何況此時倉促放手了,將來再對付劉鳴等人那幫新黨,必定非常麻煩。
當然常規的辦法,其實是以辭職要挾皇帝,如果一大片官員辭職,那效果就非常好了。
不過蹇義仍然在掂量,當今皇帝是不是會吃這一套?
今上登基以來,表現得十分溫和、也很能聽從大臣們的建議,但蹇義絕不會被表象迷惑……今上與他父皇朱棣,本質上是同一種皇帝,通過戰爭奪權,麾下一大票並肩打仗的武夫弟兄,牢牢掌握著天下兵權;這樣的皇帝,就算一次斬決成千上萬的官吏,也不會丟掉皇位。太祖、太宗都幹過那樣的事。
黃子澄、鐵鉉、方孝孺等等全族的血,至今仍然沒有盡然干透,大明朝廷的恐怖政策,如何能讓人輕易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