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七百零七章 掩耳盜鈴
中午之前,朱高煦一直呆在柔儀殿,沒出門半步。{隨}{夢} щ{suimeng][lā}其間,他也沒再見到安南國王后陳氏。
整個上午朱高煦都在看近期的奏章,但大多奏章、他並沒有批閱,而是轉交給內閣處理;饒是如此,也花費了半天的時間。
還有另一本外藩使臣的奏章,讓朱高煦重視。日|本國遣使送來的報喪文書,署名是「日本國世子源義持」,內容是奏報他的父親源義滿辭世的消息。
源義滿(足利義滿)曾接受大明建文帝冊封「日|本國王」,通過朝貢的方式,對大明進行勘合貿易。
(所謂勘合貿易,朱高煦理解為一種帶有政|治色彩的官方貿易。便是日|本國遣使與商人到京師朝貢,朝廷再恩賜商人需要的貨物,並發放執照簽證;持有簽證的曰本商人進口貨物,被日|本國政府承認合法。但是周期很長,日|本國對明朝勘合貿易,規定周期為十年。)
因為兩國來往較少,所以朝廷公文對日|本國的記錄,遠遠比不上朝鮮國那麼詳細。
不過幸好朱高煦登基之後很勤快。他雖然不是以皇儲身份繼位,但找出了很多以前的文書卷宗來溫習,特別對外國的記錄很感興趣。所以對曰本國,朱高煦也有一些大概了解……
曰本國與大明的關係,在洪武年間比較差。當時曰本正處於南北朝內|戰的階段,而南朝前期占據很大優勢;因此明朝庭默認南朝的首領「懷良親王」、為曰本國實際統治者。
太祖主動與懷良來往,希望曰本國政府能取締海盜倭寇。但是懷良殺死明朝使臣、對倭寇之事也不管。加上明朝庭單方面認為,曰本國使臣摻和了胡惟庸謀逆案。太祖大為光火,一度威脅要征伐曰本國。
但最後可能明朝考慮海路太遠,加上元軍征伐曰本國失敗的前車之鑑,兩國終未發生戰爭。但關係中斷。
洪武末期,曰本國的北朝勢力首領、源義滿攻滅南朝,開始逐步統一曰本國。明朝庭的信息有滯後,仍然以為南朝「懷良」是統治者,所以認為自稱「曰本徵夷將軍源義滿」的人級別不夠,沒資格與大明通使,所以拒絕了源義滿的朝貢請求。
建文年間,明朝庭終於大概搞清楚了狀況。建文朝廷的大臣們明白了,原來甚麼將軍才是曰本國的當權者!於是皇帝冊封源義滿(足利義滿)為曰本國王,再次要求曰本國打擊海盜、取締倭寇。
但隨後大明發生了「靖難之役」,兩國交往的文書也找不到了。這段時間的曰本邦交,朱高煦便不甚了解了。
永樂初,明日兩國重新建立關係,源義滿對永樂皇帝的態度、比懷良更加恭順,依照明朝庭的請求,發兵討伐了倭寇。兩國開始勘合貿易。
隨後大明再度爆發內|戰,即朱高煦起兵的「伐罪之役」;兩國關係再度中斷。等朱高煦登基時,這個比較仰慕傾向大明的源義滿,卻死掉了。
朱高煦與曰本國的第一次聯繫,便是這封告喪的文書。
他問侯顯:「這個源義持自稱世子,應該就是日|本國的新任幕府將軍?」
侯顯顯然不太清楚曰本國的狀況,宦官們似乎主要關注西洋。侯顯躬身道:「皇爺恕罪,奴婢不甚清楚。」
朱高煦也沒責怪,用硃筆親自批覆:著胡濙接待曰本國使臣,七日內安排下馬宴。
所謂下馬宴,就是接風洗塵的歡迎宴會;等外國人走的時候,還會有上馬宴,也就是送別的宴會。哲學家孔子的教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世人耳熟能詳,因此不管是敵人還是盟友、只要遣使來,大明朝廷都會款待。
大明朝還講究等級禮儀,除非是外國國王親自來京師,否則皇帝不會出面招待,只能讓大臣出面。之前朱高煦接見安南國使節時,都是在不正規的場合;正式接待和賜宴,是大臣們在辦。
朱高煦又道:「司禮監推舉一個內官報上來,等曰本國使者回國時,朕要有一隊使團去曰本國,更多地了解當地的情況。」
侯顯忙鞠躬道:「奴婢遵旨。」
朱高煦在柔儀殿吃過午飯,休息了一會兒。下午主要複習之前幾個月的政務。
及至旁晚,正如宮中很多人都已經看明白了的習慣,朱高煦照順序,去了貴妃妙錦的宮裡。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