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第459章 無心之過
別說是老朱和馬娘娘他們,這個問題就算是到大明滅亡,應該都沒人意識到。
否則不會到最後都沒有改變,連提都沒人提過。
不是他們遲鈍之類的,而是時代局限性。
這也是陳景恪現在最大的優勢,現代思維。
當時代被改的面目全非,前世的知識逐漸失去作用的時候,現代思維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他的身份地位,讓他有條件可以了解大明的一切。
然後用現代思維去剖析,能得到許多這個時代的人很難發現的問題。
發現廷推和打擊結黨的弊端,就是成果之一。
不一定百分百正確。
畢竟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不可能是一兩個因素造成的,都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但總能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參考意見。
很多時候,這個『不一樣』能起到關鍵作用。
陳景恪說道:「首先說說廷推。」
「從始皇帝開始,命官的產生方式一般有三種。」
「其一,君主直接任命。」
「其二,丞相推舉,君主任命。」
「其三,吏部推舉,丞相討論,君主任命。」
「通常情況下,這三種方式是同時存在的。」
朱元璋三人微微點頭,確實如此。
始皇帝完成中央集權,將命官的任命權收歸君主手裡,縣令都要皇帝親自任命才有法律效力。
雖然有些時期出現過例外,比如西漢前期丞相也有權力任命官吏。
甚至明朝初年的丞相,也能不經皇帝允許任命部分官吏。
胡惟庸就是靠這個權力培植黨羽的。
但這都是特殊情況,很快這種權力就會被君主收回。
從始皇帝之後,官吏任命的流程大體上就這麼固定了下來。
當然,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
全國一千多個縣,幾百個州郡府,數萬命官。
除非皇帝是計算機,否則根本不可能管得過來。
所以,一般只有重要官員皇帝才會親自任命,比如丞相、三公九卿、封疆大吏等等。
相對重要的官吏,比如州郡長官、主要衙門的主事一類的,由丞相舉薦皇帝審核之後任命。
當然,吏部也有舉薦權。
尤其是低級官吏以及不那麼重要的職務,基本就有吏部舉薦,丞相討論然後上奏皇帝。
皇帝象徵性的看一看,然後蓋章任命。
可這麼做很容易養成權臣。
尤其是在皇帝暗弱無能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強勢的丞相,反過來壓制皇權。
也會讓吏部的權勢過重,吏部尚書和侍郎,就是事實上的半相。
老朱解釋道:「所以,咱才更改了任命官吏的流程,有了空缺讓群臣共同舉薦討論人選。」
「皇帝只需要掌控大局即可,能省去不少心力。」
陳景恪暗暗搖頭,太想當然了啊:「問題就出在這裡。」
「前朝任命官吏的流程決定了,這個權力掌握在皇帝、丞相和吏部手裡。」
「普通官員是沒有資格插手的。」
「一個職位出現了空缺,誰都不知道最終會由哪個人來填補空缺。」
「對普通官吏而言,即便職務出現空缺,也很難輪到他。」
「一個人想升官,要麼好好干拼政績,要麼走門路攀關係。」
「可是廷推之法施行之後,所有人至少有資格上朝的人,都有了插手的權力。」
「這就意味著,一個職務出現空缺,『我』就有機會自己坐上這個位置,或者舉薦我的朋友坐上這個位置。」
「廷推看的是誰的聲音大,官吏為了增加勝算,就會拉攏更多人。」
「這也意味著,有野心的人必然會結黨。」
「最致命的還不是百官結黨,而是廷推逼著他們必須要進行黨爭。」
有空缺的職務,大家結黨去搶這個空缺。
那如果沒有空缺,而我又恰好有個朋友想升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