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王 第一章明末信王
更新:08-10 18:23 作者:慕容錦軒 分類:軍事小說
明軒,男,26歲,河北保定府曲陽縣人士,中國共產黨員,畢業於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後因酷愛歷史而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絲一枚,據自己的家譜上說,乃是根兒正苗紅的明朝皇族後裔,所以明軒也叫朱明軒,而之所以姓明,就是因為明亡之後,祖輩為不忘復國之志,又為躲避清廷的追殺,所以改為明姓,隱居山林。
明軒,聽自己那不著調的老媽說是懷著他的時候夢到一個長著翅膀的金龍鑽入腹中,頗有文學素養的老媽本想的給自己的兒子起名軒轅(上古天神,一說乃是傳說中的天地人三皇之一的人皇),並時常說道自己的兒子乃是帝王之身。本來一直對比嗤之以鼻的明軒,現如今也不得不相信了,之前他勇救車下女孩兒,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迎面而來的重卡撞飛,此刻他卻躺在一個莫名的地方,回想自己之前又一次替自己的導師代課,給學生講明史時的慷慨激昂,明軒暗道真是造化弄人呀。
………。
「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終華夏千年史上而不曾有過的正氣王朝。明軒站在講台之上仿佛回到了300年前的大明朝,指點江山,談笑風生。
「老師,有人說明朝是繼漢唐盛世後又一個中興的中原王朝,也曾經是手工業,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甚至認為洪武,永樂在位時期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我想問,明朝憑什麼獲得這麼高的評價。」
明軒微笑道:「這位同學顯然是精心準備過的。呵呵,我說的不算,世人說的也不算,只有歷史記載的才是最好的證據。世人都知道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的是匈奴。愚昧者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的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白登山七天七夜!可是解決方案卻是大為不同,漢朝選擇了妥協,選擇了和親之路。我漢家女子自此受辱千百年。可我大明則斷然拒絕蒙古的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而英宗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我大明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整個大漢,而我大明也有類似的輝煌。
明軒驕傲的闡述著大明的光輝歷史。「我個人認為,明亡之過,實在不應該加之於思宗,崇禎應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勉,同時也最為悲劇的帝王。有人認為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
講到興奮處明軒唾沫橫飛,目射金光。「崇禎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下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這或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但你且看他清朝最後一位帝王賻儀怎麼說,「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甘心。」呵呵,這就是大清,我漢人的生死與他何干?」明軒激動地將水杯拍在講桌上,倒是激的下面許多憤青在謾罵清國的無恥不義。
「崇禎,崇向貞德,祈願天下禎祥。而思宗朱由檢可謂受命於危難之中。前有萬曆28年不上朝,後有天啟帝痴迷木工。而此時天下是積重難返了。內有三十六路反賊,李自成,張獻忠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外有虎視眈眈的野豬皮。內憂外患,是壓垮這個國家的關鍵。因此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說:熹宗亡國之君也,而不遂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矣。」
明軒的一番話讓這些平時高談闊論的高材生都低頭沉思,突然有人站起來問到:「老師,你說崇禎皇帝是名君,那為何會斬殺衷心的官員呢?比如說像袁崇煥那樣的大臣呢?」
「呵呵,不可置否,崇禎皇帝當年是殺了袁崇煥,可那我覺得是袁崇煥該死。思宗皇帝當年一心想當中興之主,袁崇煥投其所好,欺騙思宗說五年平遼。呵呵,聽到這,我想大多數同學都笑了。是啊,他袁崇煥算什麼。他憑什麼說五年平遼,難道是憑他那張嘴麼?其二他殺了邊關大將毛文龍,激怒了大多數的邊關將領。再加上滿清的反間計,袁崇煥不死都對不起他的那番豪言壯志。其實我覺得是上天要滅大明,眾人都知道,明末正好遇到小冰河時期,天下大旱,顆粒無收。這對於打仗多年的大明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有人會問那滿清呢?他們就不大旱麼?呵呵,我只能說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