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二章冊封
更新:09-20 21:32 作者:飛天纜車 分類:軍事小說
緬甸。
每年的十月對於秦國來說是旱季,但同樣對於緬甸來說也是旱季,整個國家陷入到了熱鬧之中。
新京城是孫可望占領下緬甸地區後,以大光寶塔為中,修建了緬甸國都——新京。
同時,東吁王朝所在的東吁城,也被改名為北都,一南一北,成為緬甸王朝統治的核心。
偌大的新京城,周長三十里,高四丈,內外兩城結構,足以容納三五十萬人。
緬甸公使顧忠坐在馬車上,忍受著燥熱,他掀開車簾,印入眼帘的則是一片繁華。
整個新京城雖然是明式結構,但在具體的細節上且融入了許多緬族的特色,佛教特色明顯。
街頭巷尾的行人,短衣草鞋的多是緬人,而褐衣布鞋的則是漢人。
除了衣衫上的區別,在顧忠看來最大的莫過於語言了。
隨孫可望南下的多是雲南兵卒和官員,所以其言語談吐多是官話,一言一行中多是傲慢。
普通的緬人則低頭哈腰,不敢與其直視。
因為在緬甸官場上占據主流的是漢人,如果是緬人和漢人打官司,一般都偏袒漢人。
在這種情況下,讓漢人越發的張揚起來。
其顯要特徵就是,新京的內城不允許普通緬人進入、居住,只有官員以及將領才被批入住。
而對於漢人,則毫無限制。
無論是內城還是外城,漢人都可以隨意居住。
當年隨孫可望南下的數萬兵馬,已然成了新王朝的根基,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政治利益。
無論在官場上,還是在軍中,這些漢人占據主流,以小臨大,駕馭著數百萬緬人的緬甸王國。
這在形式上與當時的滿清一般無二。
「滿清是依靠強軍,這位緬甸王也是因為強軍,數萬漢人真的能徹底壓服緬甸嗎?」
顧忠對此表示懷疑。
甚至他不乏陰暗的猜測,把國都建在入海口,怕是能夠方便其迅速入海逃跑吧,一如臨安於南宋。
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把國都遷到南方來,也算是孫可望的神來之筆。
如果一直在北方,數萬漢人將會淹沒在緬人之中,不得動彈,而建立新京後等於是重新建立地基,穩固了整個緬甸王朝的統治。
那些舊貴族、土司,完全失去了對緬甸王國的影響,從而讓緬王大權獨攬。
要知道孫可望這些年來除了打暹羅來提升威望外,最主要的就是剪除緬甸國內的土司和貴族勢力,進行中央集權。
短短十來年,就讓緬甸從奴隸社會進入到了封建社會中,並且建立了縣、府,省三級統治,完善了官僚體系。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少量緬人參與的緬甸王國,其完全依賴於孫可望的威望,一但其逝去,緬甸王國就有崩潰的危險。
顧忠心中一沉:「繁華的背後總是蘊含著危機,如果緬甸不解決此事,二代而亡只是等閒。」
他是明人,自然明白在緬甸這塊國土之上,由孫可望建立的孫氏緬甸比土著緬甸強多了,之前他言語通順,不需要通譯。
放下了車簾,一切的喧譁似乎都被隔絕在外。
很快,馬車就進入到了內城。
內城的街道寬闊,並無攤販沿街叫賣,只有一個個寬敞明亮的商鋪,售賣者各種商品,絲綢,香料,桌椅,鹽等等。
來往其間的多是衣衫華麗之輩,談吐多了幾分文雅,秩序井然。
包括家卷在內的漢、緬高官,不過十來萬人,九成生活在內城,輕易不踏入外城,保留著自己高貴的生活。
普通的漢人在內城生活憋屈,只能在外城找些存在感,從而獲得較高的生活。
漢人,並非全是人上人。
剛回到府邸,就有緬甸禮曹判書求見。
顧忠一愣,旋即應允。
緬甸為了穩固統治,不得不大明屈服,在官制上全面進行更改,效彷朝鮮。
所以其禮曹判書,就是禮部尚書了。
雖然說他作為公使,代表的是大明朝廷的臉面,但也用不著親自過來拜訪。
「估計是守著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