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638章 東亞局勢
更新:09-20 21:29 作者:飛天纜車 分類:軍事小說
第638章 東亞局勢
大明在為雲南的收復而歡欣鼓舞之際,朝鮮也迎來了歡樂時刻。
蝸居在平壤年余的朝鮮王李淏,正式還都漢城。
一路上,數千明軍護送,萬餘朝軍伴隨左右,浩浩蕩蕩地南向漢城。
與之相隨的,還有數百名文武,幾千家眷,連綿數十里,極為誇張。
對於財政單薄的朝鮮王廷來說,如此大規模的還都,錢糧負擔極重。
吳三桂建言,不如用船,將所有人一股腦打包,從仁川登陸回漢城,順便瞻仰一下他的豐功偉績。
對此,李淏毫不猶豫地拒絕:「朝鮮民眾備受欺凌,今南還舊都,就是為了彰顯王威。」
實際上,則是對於海上的不信任。
似乎也是知曉朝鮮的窘境,明廷將朝貢的銀圓兩萬塊,提前送來,至於十萬石糧,可以押後再付。
這對於朝鮮來說,可謂是意外之喜。
要知道,朝鮮銀銅稀缺,在之前民間一直認可布匹,糧食,以物易物。
壬辰倭亂之後,由於明軍入朝作戰,攜帶了大量的白銀,所以才讓朝鮮開始流通白銀,並且認可白銀的貨幣功能。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由於進口明朝商品太多,導致白銀外流,以至於朝鮮銀貴糧貴。
而且,糧貴的,只是在寄生城市漢城。
相較來說便宜,反而是黃金。
因為朝鮮半島,金礦頗多。
朝鮮缺糧嗎?其實不缺。
那些兩班貴族的家中,囤積了不知道多少的糧食,但就是因為交通不便,導致運不出去,催升糧價。
兩萬塊銀圓,對十萬石糧來說,其實並不算虧本,如果明朝負責船隻運輸的,直接從八道沿海轉運,反而有賺頭。
甚至,朝鮮王廷想到,不如將那些距離遠的,如平安道、全羅道等稅糧,轉交給明朝。
然後直接在漢城,收兩萬白銀得了。
不僅省了運送費,還得了白銀,一舉兩得。
松商、灣商也慷慨解囊,獻上了十萬兩白銀,作為還都的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李淏自然大手一揮,浩浩蕩蕩的南下漢城。
到了六月初八,朝鮮王回到了屬於他的都城。
不過這次與上一次的壬辰倭亂相比,朝鮮王不至於太狼狽,景福宮相對完善,宮女宦官一應俱全。
入住景福宮後,李淏面臨了一個政治難題——如何面對太上王李倧。
以及被滿清推舉到王位,年僅十一歲的弟弟李澂。
對此,滿朝文武在太上王李倧的意見上,達成了一致,繼續尊崇為太上王,待遇從優。
甚至為了突現孝道,殿下也得讓出昌德宮正房。
李淏同意了。
而在處置被迫登基的李澂。
有的大臣覺得應該流放江華島,有的則覺得應該安撫人心為要,封個院君,顯示以仁。
糾結了半天,李淏還是決定以仁孝穩妥些,畢竟父親李倧還沒死呢!
李澂也得封安定大君。
這一次大亂,直接促使君王易主,南北大亂,整個朝鮮王廷痛定思痛,決意效仿明朝,進行改革。
如,之前斷斷續續推行的大同法(即按田畝收糧),將得到徹底的貫徹,廢除貢物法。
另外,從明朝引進戰馬、火器,重建禁軍;授權灣商、松,與來朝的明商通商;曆法上,從明朝學習《崇禎曆書》,規範曆法;經濟上,允許明制銅圓、銀圓流通,促進商業發展。
政治上,因為與明朝通商,所以其效仿明朝,設立商曹,專收來往商稅;設理藩曹,處置咸鏡道、平安道的女真、索倫等部落。
另外,將中央軍內禁衛、兼司仆、羽林衛,以及平壤義軍,合併為「內三廳」,自之為禁軍,合計兩萬人。
這一番措施之下,朝鮮竟然呈現許多復興之象,這是自壬辰倭亂以來,少有的現象。
在通商上,朝鮮的灣商、松商,為了壟斷貿易,也是朝鮮王的酬謝,將通商的地點,放置在永宗島上。
即,來往的明商,不得擅自入境,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