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徐後傳 176.風雨故人
太子對宋濂十分敬重,他和宋濂相處的時間比親爹洪武帝都長,兩人是君臣、是師徒,也有些父子情分在。
因此宋濂通常有話直說,以長輩的姿態教訓太子,言語間甚少拐彎抹角的勸諫。
朱標乍一被打臉,先是一懵,而後忙解釋道:「老師,並非我膽小怕事,不想擔當責任,在宮中時,我也時常勸諫父皇,屢觸龍鱗,被罰跪挨罵也心甘情願。但今日燕王的計劃實在太過荒唐了!挖自家祖墳,簡直大逆不道!」
宋濂反問道:「雖然聽起來荒唐之極,但燕王言之有理。其實沒有什麼完美無缺的計劃,任何計劃都有缺點。但至少燕王的理由都是事實,證據確鑿。這封秘折今天半夜送到皇上那裡,皇上肯定會罵燕王不孝,不敬祖宗,但也會覺得燕王悲天憫人,心懷天下,胸襟寬闊。」
朱標依然不明白,問道:「孝道當先,父皇以孝治天下,不敬祖宗豈是人子所為?」
宋濂則冷冷一笑,「錯,孝道是人倫,是上位者教化世人的手段。忠孝節義,忠排在孝前面,太子是儲君,身為儲君,應該忠於天下,忠於一個儲君的職責!太子殿下,燕王越俎代庖,以後不可不防。」
朱標恍然大悟,說道:「老師,此事是我錯了,可四弟他向來如此,性子冷硬,說話直接,但他對我一直恭恭敬敬的,並無僭越之舉。」
宋濂說道:「你知道錯就好,以後莫要再犯。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管燕王有心無心,他此舉必定會讓皇上刮目相看,也會引得朝中那些別有用心的投機之輩投靠依附。」
朱標應下,「是,老師。」
宋濂還是搖頭,嘆道:「太子第二個錯處,就是處事過於搖擺,不夠堅定。其實燕王提出建議後,太子完全可以當即反駁,打消燕王寫密信上奏給皇上的想法,決心不惜任何代價堅守鳳陽。」
&如燕王所說,現在鳳陽有上萬軍士守護,維修堤壩,大雨將停,熬過這幾日就好。可是太子卻被燕王動搖了心志,默認了燕王的做法。被弟弟牽著鼻子走,這是身為兄長的大忌啊。」
朱標聽了,頓時羞愧難當,「老師,淮河下游那麼多百姓和良田,我也擔心將來鬧大饑荒。」
宋濂見太子垂頭喪氣的樣子,安慰道:「燕王征戰沙場多年,見慣了生死,犧牲一部分人是長見的事情,他才會冷靜的提出以小保大的想法。而太子菩薩心腸,希望能保住所有人,所以遇到這種人命關天的大事時會搖擺不定。不要緊的,太子以後歷練多了,決斷之心絕對不亞於燕王。」
有了老師的鼓勵,朱標重拾信心,挺直了脊樑,對著宋濂拜了拜,「請教老師指出第三處錯誤。」
得到太子如此禮遇,宋濂摸了摸鬍子,說道:「這第三處其實還是太子欠缺經驗。太子代替皇上來鳳陽賑災,但提出以死守護堤壩卻是燕王。雖然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但太子至少應該做出以死守護家鄉的姿態來,不能就這樣逃到韭山避險。」
太子說道:「可我已經寫了手令,命燕王督陣指揮了。這個時候改變主意收回成命,恐怕適得其反。」
宋濂說道:「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此時尚有補救的機會,太子可以先在安置百姓的營帳里張貼告示,讓老弱婦孺之輩先撤到韭山,甚至可以讓出太子車駕,載著走不動的老人上山。」
太子果然按照宋濂的建議行事,他脫下錦衣華服,穿著普通百姓的布衣草鞋,舉著雨傘親自去滿是泥濘的災民營地里慰問,車馬讓給了孕婦和孩子們,負責太子儀仗那些打旗的校尉們也紛紛俯身背著老人往韭山走去。
在山上安營紮寨,夜間生火做飯,太子和百姓們在一口大鍋里吃飯,對長者噓寒問暖,和村夫探問農桑。
太子此舉傳到京城,百姓和官員都讚揚太子仁德,愛民如子。洪武帝心中很高興太子不忘本,善待家鄉百姓,同時對燕王的秘折深感頭疼:宋濂果然猜對了他的想法,洪武帝看到這份奏摺時,確實首先憤怒的捶案大罵朱棣不孝,對生養他的這片土地冷漠無情。
可暴怒過後,洪武帝心中卻隱隱有個念頭:這份奏摺如果出自太子之手就好了,身為一國儲君,應該為天下蒼生負責,不能太小氣了。
這一晚是個不眠之夜,洪武帝思來想去,同意了朱棣的建議:若真到了萬不得已之時,還是先犧牲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