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米恩-查澤雷,這位年輕的導演無疑是美國年輕一代最值得關注的一位,他是 1985 年出生的,僅僅比藍禮年長四歲而已,今年二十八歲,不過,嬰兒肥的娃娃臉和不修邊幅的宅男打扮,卻總是洋溢著一種初出茅廬大學生的青澀感。
2007 年,達米恩從哈佛大學畢業之後,他就開始籌備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瑪德琳」,這部獨立作品沒有能夠引發太多討論,卻初步展現出了他對鏡頭調度和色彩構圖的靈動想法。
隨後達米恩開始在紐約打轉,以編劇的身份執筆了「最後一次驅魔 2」和「大鋼琴」的作品,後者由約翰-庫薩克和伊利亞-伍德主演,可以算是獨立電影領域的「大」製作了,這些微薄的收入支撐著達米恩的藝術追求生涯;後來他還參與了備受好評的「科洛弗道 10 號」劇本的撰寫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達米恩的父母都是高學歷知識分子,母親是作家,執教於新澤西大學;而父親則是計算機科學家,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
不過,優渥的家境並沒有成為他追逐藝術生涯的資金來源,他還是前往了洛杉磯自力更生。但卻培養了達米恩的創作才華,除了導演之外,作為編劇,他的能力也備受肯定,和克里斯多福-諾蘭一樣,他還是更加中意執導自己撰寫的劇本。
自從 2009 年的第一部長片以來,足足四年時間裡,達米恩都在籌備著自己的第二部作品,「爆裂鼓手」。
可惜的是,這部作品選擇了以音樂作為切入點,在當代電影市場裡,音樂電影基本已經死亡,除了青少年音樂劇之外,幾乎沒有電影公司願意投資製作;而且,劇本之中的一眾角色著實不討喜,甚至是令人厭惡,無法引起製作人的興趣。
於是,兜兜轉轉了將近四年時間,達米恩終究還是山窮水盡,不得不出此下策,前來奧斯卡之夜碰碰運氣。
站在 2017 年的節點來看,達米恩依舊是新生代導演之中最受矚目的除了處女作之外,他另外只有兩部長片作品,一部是「爆裂鼓手」,一部則是「愛樂之城」。
後者在 2016 年上映之後,引發了如潮般的讚譽,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之上,席捲了十四項提名,並且摘下了其中六座小金人,重現了音樂電影的輝煌曙光;而典禮之上,因為失誤而導致了最佳影片的烏龍,更是見證了達米恩的失落和無助。
不過,年僅三十一歲就收穫了奧斯卡最佳導演,達米恩依舊成為了業內最炙手可熱的年輕導演。
在「愛樂之城」之前,「爆裂鼓手」就已經向人們展示了他的才華。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名音樂學院的大學新生,渴望成為一名頂尖鼓手,但音樂導師地獄式的訓練,卻在身體和精神方面狠狠地折磨著他,為了成就偉大,他正在一點一點地走火入魔。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部講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作品。
2010 年,一部「黑天鵝」就生動詮釋了瘋魔成活的奧義,當藝術達到完美的境界時,表演和真實就徹底模糊了界限,如同飛蛾撲火一般,灰飛煙滅地沖向了極致,娜塔莉-波特曼憑藉著這部作品成功登頂奧斯卡影后。
某種意義來說,「爆裂鼓手」和「黑天鵝」的核心奧義是一致的,簡潔明了的故事,卻在漸漸失控的鼓點節奏之中一點一點陷入失控的瘋魔狀況,帶來了難以言喻的極致觀影體驗,從心理懸疑和顫慄層面來說,遜色於「黑天鵝」,但視覺衝擊力卻更加強悍。
在達米恩的鏡頭之下,藝術的偏執感和極致感酣暢淋漓地迸發了出來,甚至有種血腥的殘忍感,以別樣的角度切入之後,漸漸脫離了藝術領域,單純地詮釋出一個「追求完美」的核心奧義,真正有種驚心動魄之感。
也許這部作品並不完美,但它卻能夠留下濃郁恢弘的一抹色彩。
如果是「醉鄉民謠」講述的是一個流浪者的詩意夢想,卻終究困在了原地,無所適從,折射出了整個時代的浪潮;那麼「爆裂鼓手」則是將時代濃縮在一個小人物身上,如同鑽牛角尖一般,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管不顧地達到了極致,最後以自己一個人的肩膀來對抗全世界。
一個是放大,一個是縮小;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
但兩部作品的優秀都毋庸置疑。
在當年
1223 路有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