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的點映才剛剛拉開序幕,頒獎季的明爭暗鬥就已經火速上演,這也側面證實了這部作品的備受矚目程度。
顯然,「爆裂鼓手」已經成為今年頒獎季里的一個未知因素。
好萊塢業內傳聞與「紐約客」專題報道交相輝映,社交網絡熱議狂潮則成為煽風點火的助燃劑,熱潮就這樣逐漸攀升,儼然成為了十二月初最受矚目的頒獎季作品;而點映首周的觀影熱潮更是引發無數討論。
從提前四十八小時排隊的長龍,到黃牛購票的爭議,再到電影結束之後秉燭夜談的熱鬧,「爆裂鼓手」在點映階段就製造了無數新聞,然後各大媒體評論相繼放出,這也將電影自聖丹斯以來的期待值推向了最高值。
經歷多個電影節洗禮之後依舊備受讚譽的「爆裂鼓手」,在媒體綜評正式放出的時候,經受住了最後的考驗。
此前聖丹斯電影節的媒體綜評高達九十五分,而現在超過四十九家媒體打分之後,「爆裂鼓手」的最終媒體綜評定格在了九十二分,這依舊是 2014 年年度最佳之一,目前的分數僅次於年度爆款「少年時代」這部作品經歷了三十九家專業媒體參與評分之後,至今依舊保持了媒體綜評一百分的完美記錄。
進入十二月之後,頒獎季的報名截止時間還剩下最後三周,這也意味著種子選手們陸陸續續將粉墨登場,但目前為止已經湧現了大批潛在得獎作品,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隱隱展露出了「佳片大年」的風範。
「修女艾達」、「兩天一夜」、「塞爾瑪遊行」、「冬眠」、「第四公民」、「鳥人」、「性/本惡」、「布達佩斯大飯店」、「狐狸獵手」、「萬物理論」、「模仿遊戲」、「消失的愛人」、「涉足荒野」……等等等等,這是一個長長的清單,在第一階段競爭才剛剛展開的時候,候補選手著實太多,數不勝數,無法輕易盤點完畢。
堪比萬花筒般的百家爭鳴局面之中,「少年時代」輕輕鬆鬆地脫穎而出,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目前為止的領跑者。
「少年時代」成為了有史以來第八部媒體綜評滿分的作品,此前七部分別是「公民凱恩」、「藍白紅三部曲:紅」、「**記」、「後窗」、「卡薩布蘭卡」、「教父」、「美人計」。在整個漫長歷史長河裡的第七部,同時也是 1994 年的「藍白紅三部曲:紅」之後,二十年以來第一部達到如此壯舉的作品,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年度爆款。
這部由「日出之前」三部曲導演理察-林克萊特拍攝的作品,真實記錄了一個男孩從六歲成長到十八歲的十二年曆程。
理察-林克萊特真正意義地用攝像機記錄了時間,從 2002 年五月開始,一直到 2013 年八月,前後足足十二年,每年暑假利用一段時間完成拍攝,真正的拍攝時間其實只有四十五天而已,每一位演員的年齡變化真實而細膩地呈現在鏡頭面前,導演通過如此方式來講述孩子的成長以及時間的力量,最終落腳於生活,細細描述著生命的意義。看似簡單實則強大,這無疑是電影藝術的一次大膽探索。
曾經,根本沒有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願意投資製作理察-林克萊特的這部作品,即使是獨立電影製作公司也拒絕冒險,如果不是伊森-霍克力挺,並且攜手理察說服了 ifc 影業的話,這部作品可能也就無法問世了。
成立於 2001 年的 ifc 影業是非常非常小型的一家電影製作工作室,成立十三年,出品的作品依舊沒有上兩位數,他們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與理察-林克萊特和伊森-霍克合作的「錄音帶」,而後在北美發行了印度電影「季風婚宴」後者一舉贏得了 2001 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這使得工作室聲名大噪。
過去十三年時間裡,ifc 影業製作的作品大多數格外小眾,卻也不乏「四月碎片」、「傑克和羅斯的情歌」這樣雖然小眾卻在頒獎季中屢屢被提及的作品,而「少年時代」則是他們耗費了十二年時間的大型項目。
正是因為缺少信心也缺少資金,更缺少宣傳資源,ifc 影業對「少年時代」的發行也沒有寄予太多希望,從聖丹斯到柏林,然後回歸北美本土,前前後後參加了十幾個電影節,試圖尋找到更加廣泛的宣傳途徑,但遺憾的是,缺少藍禮-霍爾這樣的噱頭,「少年時代」在電影節之上所受到的矚目也相對貧乏。
2240 助燃推進